第四十四章 东西两汉(二)(2/3)
敢乱讲,朝臣反而看向了他。
可身居高官多年,袁隗岂是等闲,着并不能难道他。最后竟笑着打起马虎眼:“回陛下,着不过一市井孩童信口之言而已,能有何意……”
“袁太傅此言差矣,虽说童谣出自孩童之口,可从古至今却常预后事。袁太傅为帝师,博览群书,该听说过成帝时,市井有童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而之后着童谣预示也一一成真,成帝封掌上舞赵飞燕为后,其妹赵昭仪害死后宫皇子,后自杀。而今突起着童谣,字字危言,怎能等闲视之。”袁隗装蒜,可却躲不过该有的结果,当即李肃便反驳道。
“那李中郎将不知有何见解!”李肃是何样人,是有怎样目的,袁隗清楚的很,与之辩驳没有意义,当即反问道。
“见解不敢当,不过倒是可以为陛下解释童谣而已。”帮着董卓收复吕布干掉丁原,李肃也是水涨船高,对朝中百官也是根本不怵,反笑道。
“既然如此,那李将军,便在着朝上为陛下、为诸位大人解读下此童谣……”早就商量好的事情,随即董卓也是顺水推舟道。
主从一唱一和,早已商量好,当即李肃憋气一口,朗声道:“喏!回相国、回陛下……着童谣前两句‘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后两句曰:‘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鹿’者史记便以说明,社稷也。故臣大胆猜测,此童谣昭示,天运合回,我大汉还想兴旺当移都长安!”
终于还是一字一句的说出了阴谋,众目睽睽之下,大殿之上,很多朝臣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更可以说,从他们生下来的那一天,洛阳就是京城,可没人想过有一天有人提议迁都。
图穷匕见,避无可避,面对如此胡作非为,当即司徒杨彪也坐不住了,起身间便怒斥道:“胡言乱语!我大汉自光武皇帝建都洛阳以一百六十多年,根深蒂固,岂有迁都一说,更何况区区一首童谣,真是笑话。”
“不错!国都乃一国之本,国之根基,更何况眼下朝廷多乱,国都乃民心所在,岂是能轻言更改!”本来就在同一战线,更何况眼下关东义军以起,董卓危难,太尉黄琬也不能让此阴谋得逞,当即起身附和表明态度。
在听到李儒提议移都长安时,董卓也是惊讶,故百官之反应,他也预料,不过他之决定,已经容不得别人反对,更何况已经分析,迁都还是百利之事,当即就怒道:“干什么!干什么!要造反否!难道李虎贲解读童谣有误,可老夫却觉得,童谣之意,就如解读之言,此乃上天给予我大汉的启示!试问尔等可想过,为何我大汉自废帝辨登基以来危乱不断,不是这里有乱民,就是那里异族入侵。老夫还百思不得解,如今听着童谣方才知晓,这是洛阳气数已尽。我大汉是要重新入长安方能安!老夫为辅政之臣,既定上天指令,便不能坐视。老夫决定了,顺应天意。我大汉迁都长安!”
对于权倾朝野的董卓而言,如今他的话语无异于圣旨。可迁都之事非普通之事,关乎国运,怎能轻言,身在其位,出于职责,三公最后一人司空荀爽还是出来了,不过却很委婉:“董公,我大汉建都洛阳以一百六十多年,如今突然提及要移到长安,不说长安之宫廷早以荒废,就说各府衙政务,方方面面恐怕没个数年变更无法适应,此事是否可从长计议。”
“荀司空之言,老夫何尝不知,不过这是上天的启示,我等为臣者,怎能枉顾大汉社稷。为了我大汉的百年基业,老夫不得不慎重,更何况,长安本就是我大汉旧都,曾兴盛一时,如今天子移居,皆是定能恢复我大汉昔日荣光。司空无需多言!”对着杨彪、黄琬,董卓可以无所顾忌的斥驳,但见三公最长者荀爽,他却有顾及,好言以对。
当然不止今日,在朝中众大儒,除了蔡邕,能让董卓如此和颜的就只剩荀爽了,其中不止才学,更因怕招灾,天下谁不知姜麒正妻便出至荀家,着就是最大依仗。
“可相国不要忘了,这些年三辅之地常年遇袭,如果陛下突然移居长安,没有函谷关之险,异族突然来袭该当如何!岂不是将陛下置于危难之中。”尽管董卓之言很是决绝,然杨彪却不肯就此退缩,当即反驳道。
“胡言乱语!胡人刚被皇甫嵩打的大败,再有我西凉十数万大军所在,区区羌胡能耐我大汉何,难道杨司徒是小看我董卓!”或许杨彪提及之事是事实,可董卓却不承认,更何况手下兵强马壮,他有这个底气。
“杨司徒之言,并非危言,我大汉近数十年,无论是桓帝还是先帝在位期间,犯边最多者便是凉州之羌胡,如今冒然迁都,实乃不明智之举,琬也不建议!”别的事或许黄琬还能顾及董卓之威慑,可迁都事之大,定写入史册,他黄琬为三公,如若不表面态度,可能成为历史罪人,当即便旗帜鲜明的再次附和杨彪。
“住嘴!哼!迁都此乃上天预示,关乎我大汉运势!岂是尔等能反对的。老夫有言,此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血色汉末】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四章 东西两汉(二)〗地址https://wap.v377.net/0_34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