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伐吴之机(2/4)

相抵触的,这些中原士族们自然要群起而反对。

尽管中原士族中的名望重者被方绍杀了不少,但余者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为了收揽人心,稳定政局,朝廷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让步,在保全士族豪强利益的前提下,以试点的名义,只将现有的国家编户进行府兵制的推广,并且不禁绝土地的买卖,为豪强们的保留了合法兼并土地的权力。

最后一道难,就是关于选官的制度。

魏国实行《九品中正制》,做官的权力完全被士家大族所垄断,除此之外,无论是寒族或是普通百姓,都无参与的权力。

大汉国的科举制,则既保留了士族靠家世做官的权力,同时也为士族以下的阶层保留了向上爬升的会,科与举所参生的官员,比例大致上是五五分成。

而时下纸书尚未及全国姓推广,读书的成本仍然不低,故而那些通过科考被选为官吏的人中,大多数也都是士人。也正是因此,中原士族们对科举制的反对声音,选比均田制要弱很多。

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朝廷便将主要精力放在恢复黄河一带经济上,其余的所面临的难题则采用拖延应对的方法来对待。

不久之后,在朝廷即下达诏令,着令魏延坐镇定陶,假节,都督兖青二州军事。张飞坐镇洛阳,都督司豫二州军事。令徐庶坐镇襄阳,都督荆州二州军事。三任镇将,各自艹练兵马,训练士卒,为伐吴作准备。

按照朝廷密定的伐吴战略,汉军将东中西在路对吴国发进全线进攻,这个进兵路线,也正对照着三员镇将的分布。

在东路与中路,由于已深入中原,故而魏延与张飞方向,将以陆战为主,扫清长江吴军,南逼长江。

但要想渡江灭吴,就必须占胜吴国强大的水军,而这个重任便将交由善于水战的徐庶荆州军才来解决,待荆州水军从上游顺流而下,歼灭吴国水军师,中东两路大军便可顺利渡江,三路兵马合围吴国都城建业。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战略构想,在这个套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自然就是荆州水军。不过悲催的是,在前番的吴人奇袭中,荆州水军损失了过半的战船,仅余下不到五百余艘战船,以这个数量来对付规模达两千余艘战船的吴国水师,显然是不足的。

这也就是说,当前荆州军团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难题,就是赶造战船,不仅,以荆州现下的人力与物力,别说在战船数量上赶上吴国,就是恢复原先的实力也很有难度。

因此,在方绍的建议下,朝廷又令王平、王濬去往益州,在成都秘密的赶造战船。因是成都是处偏僻,吴人情报不通,待开战之前,将这批战船顺江而下送往荆州,水军士卒就地上船,则可对吴人形成突姓然的打击。

对于汉国的打击,吴国方面也有相当的准备,在徐州方面,吴帝孙权委任大将军吕蒙坐镇彭城,新归顺的骠骑将军曹真坐镇下邳,两军计有七万余众,以形成犄角之势,以屯田积蓄粮草,形在淮北防线,以应对布署在青兖一线的魏延军团。

在中路,吴国以镇北将军甘宁为统帅,坐镇汝南汝阴、新蔡一线,兵马约四万余人,已应对许洛一线的张飞军团。

在荆州,孙权升任夺荆有功的陆逊为车骑将军,统帅七万兵马,坐镇柴桑、夏口、陆口、巴丘一线,以控制长江中游制水权为主要目标,对应对来自于江陵和襄阳的上游徐庶军团。

在军事上针锋相对之时,孙权在外交尚却采取了相反的策略,派使者前往长安寻求和好。而为了在外交上麻痹吴人,汉廷遂决定与吴国重修旧好,与其煞有介事的重新划定疆界,开放边市,互派使者,礼尚往来。

汉廷的诸般示好,其实无非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而已,而这个时并没有待很久。

在灭魏的两年之后,吴国东南发生大规模的蝗灾,遍及庐江、丹阳、吴郡、会稽等数个富庶之郡,一时之间,吴国的上下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抗灾之上。

吴国蝗灾的消息传入长安,朝廷上下顿时是人心跃动。

金銮殿上,大汉皇帝刘泰召集重臣,召开了一次曰否该趁伐吴的大讨论。

此时的刘泰已年近十七,尽管年纪尚幼,但也已经到了亲政的岁数,糜太后遂将一部分的权力归还于刘泰,而这个关个伐吴的会议,正是刘泰亲政以来,第一次凭着自己的意愿,所召开的重大会议。

“朕听闻最近吴国发生大蝗灾,波及长江下游数郡,朕知道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伐吴的好会,朕此番召集众卿,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刘泰的口气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之卧龙助理】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三十章 伐吴之机〗地址https://wap.v377.net/112_11292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