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射策(中)(2/3)

王粲颇感惊讶,他之前向刘景推荐北方人才时,就曾提到二人,以他们和诸葛亮的关系,怎会来此参加考试?扭头问诸葛亮道:“孔明与崔州平、石广元相交多年,对二人才能知之甚详,为何不将二人引荐于将军?”

“非我不引荐,而是广元不愿也。”诸葛亮道出原委,“广元言:‘靡不有初,自当善终,不然岂不辜负了这些年的努力,此番射策,正可验证所学。’州平知其心意,亦婉拒引荐……”

王粲目露激赏,评价道:“石广元固非超世之才,但专务经纶,有节有礼,不失为良士。”

王粲雅有知人之鉴,他对石韬的评语在诸葛亮看来颇为中肯,其四友之中,论才能,以崔钧、徐庶为最,二人不分伯仲。

诸葛亮最先结识崔钧,屡闻得失,后来相交徐庶,勤见启诲,诸葛亮从他二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已返回家乡的孟建孟公威稍逊崔、徐,石韬则排在末尾。

不过四人才能虽有高低,倒也相差不大,俱为难得的人才。

接下来不到片刻工夫,诸葛亮、王粲又陆续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有北人,也有南人,尤其是近年来以风流谈论著称襄汉,与庞统齐名的习祯也来了,王粲不由失笑道:“看来盯上此次射策魁首的人不在少数啊。”

诸葛亮笑道:“这倒也不意外,如今将军麾下人才济济,制度日严,不比长沙草创之时,也只有仲宣这般有王佐之略的大才,方能令将军破格超擢,授以东曹雄职,跻身股肱之列。”

王粲闻言面上难掩得色。

诸葛亮继续说道:“此次射策,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能技压群英,拔得头筹,必可获得将军看重,青云直上。”

王粲听罢抚掌大笑道:“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杨仪和族弟杨颙分到了不同区域,其手持竹牌,步履从容的来到所属的座位坐下,对周遭全无兴趣,徒自研墨,目无余子。

随着千余考生陆续就位,掾史们开始依次发放考试纸张,抚摸着这种紧致绵韧,平整光滑的长沙纸,考生们无不赞叹有加。

事实上考生们对这种纸张并不算陌生,之前刘景来学校,曾赠予学校一些长沙纸,只是数量有限,只有少数人有幸分到。

掾史们分发考试纸张时,数以百计的学城诸曹吏亦随之进驻考场,以监视考生,防止作弊。

待纸张分发完毕,宋忠起身来到讲台前沿,向考生们宣布考场规矩,由于是草创,仅寥寥几条,如不得夹带文字,不得与人讨论,不得窥视他人考卷,不得越坐与他人换写,想要方便需向监考请示,由其陪伴如厕等。

接着宋忠又宣布考试内容,尽管学子们早就已经知晓,但在考前还是有必要再详细说一遍。

第一场《贴经》,即将需要考的经文遮住若干字,考生根据前后经文补充句子,将所缺的字正确填写,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填空题。《帖经》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孝经》各十贴,总计六十贴,答对三十为合格,四十以上为乙,五十以上为甲。

《五经》《孝经》乃大汉士子从小熟读之书,又入学校专研多年,不说倒背如流,那也是滚瓜烂熟了。何况答对一半即可通过,这一关总体来说并不算难,主要是为筛掉不学无术之徒。

宋忠讲完,随即公布第一题,宋忠将一块木板悬挂于讲台之上,木板上书:“世之不显,厥犹翼翼。”空一行。之后书:“王国克生,维周之桢。”再空一行。

台下掾史们第一时间抄之于竹简,而后奔走传告诸考生。

马良年十六,是此次射策最小的考生之一,原本心里还颇为紧张,不过听到“世之不显,厥犹翼翼”八字,心下立时大定,挥笔写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此题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愿众多优秀人才,生于此王国,无疑是表达求贤之心,用这首诗作为射策第一题,再合适不过。

宋忠不久后又挂上第二块木牌,出自《诗经·小雅·正月》,此诗批评君主亲小人,远贤臣,行暴政,显然是意有所指。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诗经》十贴陆续公布,接着是《尚书》《礼记》……

与考生们想像的不同,考题堪称包罗万象,却极少涉及生僻字,令不少提前有所准备的考生大失所望,一番努力全做了无用功。

这是刘景特别叮嘱宋忠等人的,他不希望射策选出来的人,是一群只知咬文嚼字的书生。

六十道考题看似不多,然而当公布《孝经》第十贴,也就是最后一道题目时,已是午后晡时,整场考试,共耗时四个时辰有余,直令考生们身心俱疲。

杨仪将考卷交给监考,转身离开考场,步履依旧从容。

似《贴经》这种程度的考试,对他来说全无半点难度,闭着眼睛都能轻松过关。甚至明日的《试义》,他也全不放在心上。

射策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举汉】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六十七章 射策(中)〗地址https://wap.v377.net/129_129160/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