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铜印(4000)(2/3)
先祖吕佐害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必遭“泰誓”诅咒,就算姜太公不将他逐出家族,不将他流放到倭国,他也注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反倒是姜太公的做法有些画蛇添足。
“呼姑娘,你能看懂这上面的金文么?”
吴良随即问道。
“也是一知半解,不过我猜大概应该是告诉吕氏后人违反家规之后的后果,因为据我所知,‘泰誓’即是誓约,便一定会写明相关的要求与后果,否则便不成誓约。”
巫女呼沉吟着道。
“有道理……”
吴良微微颔首。
这么说起来,巫女呼方才既然声称当年姜子牙、周武王与八百诸侯立下的《泰誓》乃是“泰誓”,那么便也应该写明相关的要求与后果才是,而并非一篇普通的檄文。
《左氏春秋》中又明确表示《泰誓》中缺失的部分才是更加神秘、更加重要的部分,那么缺失的部分有没有可能便是相关的要求与后果?
若是真有这么一回事的话,周武王的伐纣联军自然也更加牢靠,战斗力自然绝非普通的联军可比……
“不过恕我直言,你家先祖乃是姜太公的第十三子,他当年的所作所为从任何角度去看都在违反家规的范畴之内,若‘泰誓’果真如此厉害,他应该也会承受相应的后果吧?”
吴良又好奇的问,“问句不该问的,不知你家先祖最后是否得了善终?”
“这……”
巫女呼显然没有考虑过这个有些自相矛盾的问题,居然被吴良问的愣了好几秒钟,然后才有些不太自信的答道,“在我家族的记载中,先祖一直活的八十七岁才寿终正寝,自然算是得到了善终,这的确与先祖留下的古籍中相关‘泰誓’的描述有些出入,我也不知道该作何解释,不过……吴太史,你说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先祖从这部族谱上除了名,因此我家先祖才会不再受到‘泰誓’的影响。”
“倒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吴良微微颔首,却又分析道,“但若是如此,姜太公当初将吕佐逐出家族的决定便又需重新评判了,因为倘若‘泰誓’是真的,吕佐做出手足相残的事情,必遭受‘泰誓’的诅咒不得善终,而姜太公将其逐出家族,并将他的名字从族谱上抹除,或许便解除了‘泰誓’的诅咒,因此你家先祖才能够寿终正寝。”
姜子牙既然能够独创“泰誓”,那么想来应该也知道如何解除“泰誓”。
“吴太史的意思是,当年姜太公将我家先祖逐出了家族并流放倭国,未必只是为了惩处于他,可能也是在救他性命?”
巫女呼的神色变得复杂起来。
“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事实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够说得清楚。”
吴良颇为严谨的道。
“……”
巫女呼随即陷入了沉思,应该是在回忆吕佐传记中的记载,再结合吴良的分析来推断当时的真相。
如此过了片刻之后,巫女呼才又道,“吴太史的猜测可能已经接近了真相,我家先祖留下的古籍中,非但没有表现出丝毫对姜太公的怨恨,还时常在书中表达对姜太公的思念与愧疚之情,另外,我家先祖到了倭国之后便已是自由之身,倘若他执意返回中原倭国定然无人可以阻拦,但他却至死都没有这么做,最后带着遗憾过完了一生,命人将他葬在了一处面朝中原的山坡上。”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我家先祖的墓碑上并未使用吕姓,只取了他名字中的‘佐’字,并且他还留下祖训,要求其后的世代后人不得使用吕姓,却又必须口口相传明确我们起源于吕氏。”
“我一直不明白我家先祖留下这样一条祖训究竟是为了什么,他明明思念着姜太公与吕氏的族人,为何又不允许自己与后人使用吕姓,如此不是自相矛盾了么?”
“但经过吴太史的推测,我忽然想明白了。”
“发生了那件事之后,姜太公不忍我家先祖承受‘泰誓’诅咒之苦,于是便顺水推舟将他逐出吕氏放逐倭国,最重要的便是从族谱上抹除了我家先祖的名字,如此非但可以令我家先祖免于诅咒,亦可给族人们一个交代。”
“而我家先祖亦是明白姜太公的深意,带着满心的愧疚与不舍去到了倭国之后,哪怕早就拥有随时返回中原的能力,他亦是始终恪守着与姜太公之间的默契,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一生,至死都不再使用吕姓。”
“……”
吴良与人军众人听过了巫女呼的讲述,也渐渐对当初的这件事有了一层新的认知,尤其是当巫女呼提到那条奇怪的祖训以及吕佐在传记中对姜太公的看法之后,那些此前解释不通的点便瞬间合理了起来。
或许这就是真相。
姜子牙与吕佐毕竟是血浓于水的父子,何况吕佐还是姜子牙的子嗣中最具天赋的小儿子,正常情况下都是家中最受宠爱与重视的那一个,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没有任何感情,有些事情自然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就事论事。
只是为何姜子牙只将“泰誓”传给了丘穆公吕印,却并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曹操喊我去盗墓】最新更新章节〖第七百六十九章 铜印(4000)〗地址https://wap.v377.net/131_131328/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