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珍贵隽品(2/3)

,那对日商看上的大鱼缸,恐怕就沦落成凡物了。

根本不够看的,就这么大差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要烧造这对大赏瓶的技术要求太高了,简直前所未有。

除了两米八的器型非常大,所需要的瓷胎没法从购买,只能自制之外。

这对大赏瓶更主要的技术难点,还在于它们是“百花不露”的粉彩图案。

所谓“百花不露”,也叫“百花不落地”。

这是诞生于清乾隆朝,给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

指的是将粉彩与金彩结合,各色花朵将整个画面填满,不露出瓷底,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干。百花如同天女散花,浮于空中,故有此名。

“百花图”又称“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

据清宫档案记载,这种特殊的瓷器是帝王专用赏花应景之瓷。

所以较清其它官窑相比,工艺更为讲究。

其烧制工序之繁缛,设色之丰富,绘画之多彩,绝非数人之力可成,是彩瓷之翘首。

实际上哪怕对于皇家来说,要做百花不露的彩瓷,也是具有功亏一篑可能性的悬乎事儿。

首先,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设计出百花齐聚之画稿,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

其次,御窑厂的工匠将画稿临摹勾勒于白瓷胎上,务必与原稿一致。

同时又要照顾到器表不同于纸面的不均衡特性。

这时一旦有误,全局皆变。

任其彩料何等妍美,画手如何高超,亦无法弥补画稿原有之神韵。

还有,彩料配制之多,也堪称众瓷之首。

百花不露地者,一器之上所见颜色不下于三十余种。

故绘画之前,彩瓷的所有颜料必须配备,种类繁多几近百种,均需一一调试。

此项工作之完成需动用多少人力,耗费多少时间,预支多少成本,可想而知。

若无良工为之构图设计,巧匠为之敷彩洗染,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说句大实话,如此的工艺,也只可能出现在工艺繁荣的乾隆朝。

除了当时瓷艺精进的社会整体环境之外,又有榷陶使者唐英殚心竭虑,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

这才能以瓷为胎,敷设彩釉,铸就如此千古不遇之辉煌。

但就是这样,乾隆朝也没有出现超过太大器型的“百花不露”彩瓷,就因为实在太难做了。

所以作为仿古瓷的高手,挂彩名师刘永清平生最大的夙愿,就是烧出一对尺寸惊人的百花不露彩瓷。

也多亏有宁卫民这样的大财东的支持。

日趋感到精力不济的老爷子,才能赶在自己彻底衰老之前,尝试着超越前人一把。

不用说,这对大赏瓶有关画稿方面的要求,也肯定比刘永清烧的那对大鱼缸高出不少。

最后还是亏得宁卫民,肯以五千元的润笔费,请知名画家祝达年出马,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位大画家,本身也是工美陶瓷系教授,是叶赫民的同事,一个懂陶瓷的大行家。

所以其画稿构思殊为巧妙。

不但符合刘永清的瓷胎尺寸,而且是尽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无砌堆之感。

但苦就苦在这活儿太耗工耗时了。

不同于柏雪石画鱼缸一个礼拜就完的事,哪怕祝达年带着陶瓷系的好几个高材生一起上手。

也是陆陆续续,精心画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这对瓶子的画工。

所幸随后烧造过程也算顺利。

在刘永清提心吊胆,几乎日夜不离窑口的看守下,这对堪称绝对仅有的彩瓷珍品终于成功出炉。

然而这还不算大功告成呢。

这对大赏瓶烧出来后,虽然让刘永清、祝达年皆为欢喜,万分的庆幸。

但他们也同时感到了设计上有些考虑不周,导致出现了不该有的瑕疵。

这对瓶子好是真好,可就因为器型太大了,美感全靠百花不露的图案来体现,未免显得单调了些。

说白了,有点只可远观,不可近瞧的意思。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开始琢磨着能不能增加点更精致的细节。

琢磨来琢磨去,他们的关注点最后就放在了花卉图案的花蕊上了。

合计出来的意见是,要是能把花蕊变成黄金材质,立体凸起的就好了。

结果就因此想到京城独有的花丝镶嵌技艺。

这种工艺以精细巧妙知名,又被称作金银细工艺。

从诞生开始就是皇家御用工艺,专门为皇家做高端定制金银首饰的工艺。

其精粹不仅在于花丝,为打破金银材料的单调,也在于镶嵌珠宝和点翠增色的妙法。

以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来说,这一顶帽子的精致程度绝对令现代人感到匪夷所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国潮1980】最新更新章节〖第743章 珍贵隽品〗地址https://wap.v377.net/131_13152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