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史话:定海古城墙记(1/3)

中国人对城墙一般都不会陌生,假如你游览过长城、北京的紫禁城、南京的台城、苏州的盘门、嘉峪关的关城、蓬莱的水城后,会由此而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中国式的城墙,或蜿蜒山顶,或临踞水际,或横亘沙漠,或穿越林在平莽,并都以久历沧桑的遒劲姿态,向后人无声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朽的辉煌业绩。它们不但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和参与者,还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城墙的历史十分悠久,它的内涵也极为丰富。城墙,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厚度与高度、由土或砖石筑砌的刚性实体。它处于城市或建筑组群的周围,起着分割空间、阻隔内外的作用。还有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它的对外防御性。由于古代战争中的进攻手段一直相当原始,因此城墙这种并不十分先进的防御构筑物,在我国竟然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舟山虽孤悬于东海汪洋之中,但定海的古城垣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虽位列中国七大古城垣之后,但定海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垣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是有独特之海岛风韵的历史文物。

一、唐代:置翁山县后的第一次筑城

定海古城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定海在义页河首建翁山县。筑城后因义页河土轻,于是迁移到定海依锁山(南宋淳熙年间改称镇鳌山)东南麓始筑土石城墙,呈方形,城墙长5里,缺西北角约半里(跨越锁山部分),设四门。据民国《定海县志》载:“唐开元间,析鄮为翁山县,筑城于义页河,后以土轻,移镇鳌山旁,周广五里。”不过,到了唐大历元年(771),因袁晁海上聚义而废县。定海的古城也随之被废弃,此城仅存世三十三年。

二、宋代:城墙形成了城防体系

宋代的城墙总结了筑唐城的经验,形成了城防体系,有府城、子城两道。大致由城墙、城门、瓮城、马面、钟楼、鼓楼、望楼、弩台、敌楼、马道等组成。宋代城墙一般高度在11米左右,在城门外构筑有瓮城,多为方形或者半圆形,厚度与城墙相同。城墙上设置有女墙、雉堞、马面和弩台。马面(又名行城、敌台),这是依一定距离在城墙外侧建凸出的墩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与城墙合为一体,上设供士兵休息的战棚,战棚四周有木桩围护。因外观狭长如马面,故名。它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垣外表面8~20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内,特点是能够自上往下从三面攻击城下的敌人。(由于火器出现,宋、元以后的城墙,已很少使用这种构筑物了。但舟山在元、明代因战事频多,仍在使用这种构筑物。)

为了避免城门不致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下,常在城门外侧添筑城墙一道,以形成一区面积不大的防御性附郭,这就是所谓的瓮城。瓮城者,顾名思义,一旦敌人进入此处,就会遭到四面围攻,犹如瓮中之鳖。瓮城外设置壕沟,上设吊桥,沟通往来,壕沟内侧(靠近城墙侧)构筑有羊马墙。壕沟外测则设置有拒马枪和陷马坑,作用大致是防止敌军骑兵的快速冲击。北宋熙宁六年(1073)舟山恢复了县治,改翁山为昌国。依旧址扩筑城廊。城墙是土石结构,高2.4丈,址广1丈,长度也有所增加,延袤9里,北际山,东抱衙山(鳌山),西跨镇鳌(镇鳌山),自东南及西1260丈,围成一个0.8平方公里区域的城区。周城设东南西北四门,门楼上增设楼穴,沿城新挖壕河,置吊桥,并罗以月城(瓮城),规模比唐代古城大有扩展。但在建炎中期,毁于入侵的金人之手。

三、元代:为出入方便增设城门六所

宋以后,或因兵燹战火,或因风雨侵蚀,城墙屡毁屡建。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昌国为州,“增设城门六所”。据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州城周广五里”,有“城门六所”。城门是城市内外交通的出入口,其建筑之规模、数量常依城市的大小、形制、方位、用途等因素来确定。所以东隅有“东江门”,西隅有“西门”,南隅有“南门”,北隅有“上荣门”、西南隅有“舟山门”、东北隅有“艮门”,旧名虞家桥。比宋之古城多了两个城门,出入更为方便。

四、明代:改州为县后按旧址增修城池

史料佐证,明代仍多使用瓮城。明代,城墙屡毁屡建,明代制砖业的蓬勃发展,使陶砖普遍用于各种建筑。现存各地的砖城墙,几乎全部建于明代,特别是中期以后。虽然这些城墙绝大多数都是两侧包砖、中央填土的形式。但也有下部以条石上部用皆为由一般黏土所烧制的青灰城砖叠砌的。在定海建的防倭之城堡,其墙垣、炮台、雉堞皆用石砌。

据志书载:明洪武二年(1369),昌国改州为县,按旧址增修城池。址宽1丈,高2丈4尺。辟东南西北4门,上置楼,门前8~10丈拐弯增筑城门与城墙连接称“月城”,以固正门。有雉堞(齿状矮墙)2673个,警铺60座,城外自东南至西挖护城濠(后称濠河,西北有山未挖)长1260丈,城外是护城河(旧称“濠”),河上架有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更新章节〖瀛洲史话:定海古城墙记〗地址https://wap.v377.net/149_1499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