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史话:定海古城墙记(3/3)

两。

第三次:此后又经多次战乱,城墙毁损严重。道光二十年、二十一年(1840、1841)英军两次攻占定海,城毁。南京条约签署,鸦片战争结束,定海城光复,钦差大臣裕谦在二十七年(1847)奏请朝廷批准后,又一次对定海古城进行全面重修。新任的定海知县受命叫匠人专门烧制城砖,修葺城身及东、南、北3门。砖长28.5厘米,宽19厘米,厚9.5厘米,每块砖上刻有“定海城砖”、“丁未年置”字样。

第四次:定海城墙第四次修建在清同治十年(1871)四月。厅同知左征向当地绅民募银1.4万两,4月开工,修城垣210余丈,重修城垛1206个,登城石阶2处,加高北城3尺及窝铺、盘诘厅、瞭望楼,新置北喉水门,十一月竣工。志书载:“厅同知左征具详绅民,捐修城身210余丈,城垛1260个,左右石梯2处,加高北城3尺,及窝铺、盘诘厅、瞭望楼,并开北喉。工料费用了1400多,是年四月初一日兴工,至十一月十五日完竣。”

第五次:定海古城的最后一次修建。定海城墙第五次修建在光绪年间,当时定海修城烧制城墙专用砖“丙子年”城砖,边上有“定海县”款,系清光绪二年(1876)烧制,砖体较小。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官府烧制“光绪城砖”,以修葺西、南城墙所用。砖上印刻有“定海县二十一年”字样,砖体小巧,平滑整洁,特别是字款细腻清爽,当时烧制数量不多。东南西北四城城墙经修葺后,城墙内处两侧皆砌城砖。

六、城外之城墙——衜头土城

衜头土城,又名泥城,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4月所筑。系钦差大臣裕谦因”厅城三面皆环山,南道头独滨海无藩蔽”奏请朝廷批准,由善后局所建。当初由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总兵具体主持修筑,东自青垒山西至竹山,总长1436丈,高1丈及丈余不等,土城设2门,东门曰”久安”,西门曰”长治”,城上设有炮位,后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巡抚梁宝常奏清朝廷批准,加高培宽土城,并作土垛72堵,中留垛口71个,安置炮位,由定海镇标右营官兵把守。定海道头土城在1841年9月26日英军复攻定海时,土城毁。二十六年巡抚梁宝常加高增宽,筑土垛72堵,安设炮位。

七、造城不易拆城易

从民国二十一年(1932)开始拆除南门月城,道路成直。翌年,又拆东西北月城。三十一年(1943),侵华日军掘东、西城墙以通军车,毁部分城垣。三十八年(1949)五月,国民党军挖城墙砖石筑工事,除南城墙外,东、西、北城墙均成残壁。1955年冬,学校组织学生跟机关干部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拆除西门一带的城墙。1956年,南城墙被拆改筑为解放路,至1959年完竣。到上个世纪0年代末,定海城墙陆续拆除完毕,拆除后的城墙墙址成了环城东路、解放路、环城西路和环城北路的一段。

八、一座仿制的定海古城墙

“定海城”是一座仿制的定海古城墙,位于桃花岛鹁鸪门后门沙滩上,是电影《鸦片战争》舟山摄制地主要景点之一,整个城墙长230米,宽12米,最高处12米,设城楼、古炮位、箭垛、旗杆等设施,飞檐翘角,黑瓦红墙,整座城墙古朴典雅,雄伟壮丽。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更新章节〖瀛洲史话:定海古城墙记〗地址https://wap.v377.net/149_1499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