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四方 下(2/3)

选的却高达五万多人。而蔡京倡导丰亨豫大,在满足道君穷奢极侈的要求后,还将天下官吏的俸料钱涨了一倍。

论兵。禁军六十万、厢军六十万,虽然缺额几近齐半,但开支却从未减少半点。童贯从西军中挑选精卒,组建胜捷军,士兵的军饷更是比要京营禁军中的上三军高出两倍还多。再加上道君皇帝好大喜功,历年来西边战事不断,宣和后。江南方腊,燕山残辽,钱钞都是流水般花出去。

至于冗费,单单给道君皇帝建造延福宫和艮岳的钱,就是以千万计,买回燕山,又是千万。而其余开支,不计其数。神宗年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点家底,都给败家子给糟蹋了个精光。

而这些,在赵瑜那里,几乎不会有。

朱胜非很清楚。赵瑜所留用的都是在地方上有差遣的官,都是实缺官,直接地方政事。而那些空有爵禄,却没有一个职司的官员,还有那些提举洞宵宫之类的宫观使,赵瑜除了其中少数天下知名的贤良外,可是一个都没搭理。这些空占名头、白吃俸禄的蠹虫,占到官吏总数的一半还多,吃掉的薪饷也是占了六七成。

同时六贼把持权柄二十载,余党无数,赵瑜也不可能留下使用——或杀、或流、或是除籍为民,又是一笔俸禄省下来。就算他封什么事务官,将所有的吏员一起大包大揽,付出的俸禄也不会比政和、宣和年间更多——这些都是能做事的人啊!

还有军费。赵瑜手下的军队成军不到二十年,不会像大宋有百多年的积弊,养兵的钱等于是浪费,只养出一群废物,吃空饷的问题肯定也要少许多。赵瑜手下据说有三十万能打仗的军队,肯定比养上一百万的空架子要好。

前途多难啊!

朱胜非叹着气,一步一步的向政事堂走去。只希望他前面敷衍赵构的话语能变成现实。只统治过百万人口的赵瑜,不知如何治理亿兆万民!

而且还有金虏。

女真人在北,建炎天子在西,两方只要互为犄角之势,赵瑜那逆贼就不敢轻举妄动……

朱胜非猛地停步,仰天叹了一口气。

这是怎么了?他怎么会想着跟金虏联手?!趁火打劫、篡位为帝的赵瑜不可饶恕,但女真人在大宋留下的斑斑血债,又怎么能不报?!两家无分轻重,都是需要消灭的死敌!

不过……那也要有手中有钱有粮才是!

他方才说赵瑜日后定然会钱粮不足,但京兆府中府库,却已经是空空如也!

怀着满心的愁绪,出了行宫,朱胜非回到政府。对面屋舍的飞檐一角从窗中透入,那是枢密院的所在。姚古有拥立之功,自当为枢密使,但姚古的兵则是被他养子姚平仲领着,驻扎在潼关道入口的陕州,防备东方之敌。而守卫京兆府中的兵权却掌握另一名枢密使席贡之手。

席贡是渭州知州。泾源路经略安抚使。其人虽算不上能臣,但只要与姚家不是一路就够了。而且他麾下实际领兵的那名将军着实不凡,整顿京兆兵马不过半月,便有了几分强军气象。

朱胜非努力回忆着那名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的姓名,“曲……曲端罢!”

“是叫曲端。字正甫,镇戎军人。其父战死疆场,乃是忠义之后。后得恩荫入官,在军中屡立战功,深得上下之心。兼通文史,实是文武兼备、难得一见的良将!”

朱胜非回头一看,搭话的却是尚书右丞张浚。赵琦登基时,张浚与赵鼎一起躲在太学中,但后来赵鼎接受了征辟,在赵琦手下做了知开封府,而张浚却是咬着牙死活不从。很快便瞅准了个机会,逃出东京。与朱胜非一样,都选择了关西暂避,也正好一起拥立了赵构。

张浚比朱胜非年轻十几岁,资历浅薄,但赵构朝中得力的官员甚少。张浚是进士出身,在东京又表现了自己的气节,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物,当然很快被提拔起来。

“德远!”朱胜非见到是张浚,连忙起身,急问着,“你所荐的赵开可到了没有!?”

“赵应祥现下就在门房等候通传!”

“快传他进来!”

张浚为尚书右丞,也即是参知政事,堂堂的副相,对如今的形式也深有体会。他和朱胜非一样,同样苦恼于朝中的财政问题。不过他是蜀中绵竹人,却知道如今蜀中确有一个极擅理财的贤才——成都转运判官赵开。

赵开是以理财手段而闻名朝中的官员。他在成都转运判官任内,自创鼠尾帐,削苛捐,减杂税,百姓安居乐业,但府库收入却反而增加了近半。这理财的手腕,选遍朝中,也是少有一见。

朱胜非和张浚需要在最为富庶的蜀中放一个善搜刮的能吏,筹措朝中开销,赵开便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赵开很快就被领了进来。四十出头的样子,身宽体胖,圆圆胖胖的脸,留了一把长须,乍一看却像是个有福相,能赚钱的豪商。

赵开比朱胜非年轻,但他中进士却是在哲宗的元符二年,而朱胜非却是道君登基后的崇宁三年才上舍及第,论资历,还不如赵开。但宰相礼绝百僚,下属行礼时,并不需要还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九章 四方 下〗地址https://wap.v377.net/149_14991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