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跳墙 中(2/3)

班直侍卫们。也在车边环绕。一名身材七尺有余的掌旗官,牢牢地把住赵瑜的天子龙旗,明黄色的大纛上,一条黑龙盘旋直上。

赵瑜就站在车前,与他形影相随的大纛就靠着身边。金色的明光铠披挂在身上,猩红色的披风从肩头垂向地面。风光的形象,闪闪发亮的甲胄,就算在数里外,亦能分辨得出来。在他身前,送行的文武官员熙熙攘攘的挤在一起。

“吕师囊!”赵瑜唤来东京兵马都统制。

已是全身重甲在身的吕师囊上前一步:“臣在!”

“守好东京城!在此候命!”

赵瑜的命令很简短,一切的迎敌计划都已经下发给,吕师囊,现在不过是按常规走个流程。

“臣遵旨!”介胄在身,吕师囊无法下跪,便是抱拳行礼,恭声应对。

赵瑜又看向一边的文臣班次,视线集中在开封知府赵鼎的身上:“赵卿家。朕出战之后,开封城内的百姓就交给你来安抚。”

赵鼎对赵瑜将赵光义等皇帝的神主逐出太庙的举动甚为不满,几日来多次上书劝谏,已经引来许多一轮,甚至被一些言官所弹劾,但赵瑜依然没有撤掉他开封知府的位置。如今赵瑜即将出战姚平仲,却没有。仍是很放心的将东京城交给赵鼎管理。赵鼎也惊讶非常,心中暗自佩服着赵瑜的胸襟气度,实在是超乎想象。

不过他并没有像吕师囊那般说句‘臣遵旨’将任务领下,却是跪倒于地,劝谏道:“陛下身系天下,岂可贸然轻动。臣请陛下坐镇于城中,为将士们助威,而由吕将军出城主持战事!”

“朕自幼领兵,常年上阵。从无一次退后避战。如今贼人已杀到东京城下,朕岂能安坐城中!?朕意已决,赵卿不必多言!”

赵瑜虽是这样说着。其实他心中也不想出战,一国之君因一时失误,最后沦落到只剩六千人可用之军在身边。出战时,就只能带六千士兵,留在史书中简直是一个笑话。但他更清楚,比起阵前,东京城却更加危险。赵瑜不可能让三千近卫军离开自己左右,这等于将自家性命交予他人之手。

至于战场上的风险,赵瑜也有提防。不知姚平仲会不会贪功,当看到他的天子龙旗出现在战场上时,会不会举六千疲惫之军来攻。不过在他想来,姚平仲毕竟是名将之后,有知兵之名,战场上的原则不会不清楚。明知失败,还会来搏一把,庸将亦不会为之。

不过,就算姚平仲仍保持在历史上留下的莽撞贪功的特点,看到天子车驾便冲杀上来,凭着三千近卫,赵瑜照样有信心将他正面击败。一支全数都是士官和士官生的队伍,一支所有人都有着斩首功的队伍,就算姚平仲领着十倍兵马,也照样只有败亡一途。再多的鸡蛋,也别想砸坏花岗岩!

“陛下!”

赵鼎急叫道,扯着赵瑜的袖子,不让赵瑜上车。

赵瑜无奈回头看着赵鼎,问道:“赵卿,若朕记得没错的话,你应是关中人氏罢?”

赵鼎不知赵瑜出阵在即,却为何说起这等闲话。心中疑惑,口中还是恭敬答道:“臣籍贯解州。”

“那你也应是关学一系罢?”赵瑜一边问着,同时将视线放在队伍逐渐整齐起来的军阵之上。

宋时儒家学派众多,其中横渠先生张载所开创的关学便是其中十分有名的一派。关学因其书院位于关中而得名,赵鼎籍贯解州,属于关中,他少年游学时不可能不去横渠书院一游。

果不其然,赵鼎答道:“臣旧年的确曾游学横渠书院!”

君臣两人在车旁对话。而万胜门前一番纷纷扰扰之后,人声马嘶渐渐消止。突然之间,万胜门前的广场上便静了下来,数千人默然而立,数千双眼睛,静待赵瑜的命令。

数千人的静默让空气都凝固起来,赵鼎虽然背对着大阵,也被压得难以呼吸。而赵瑜似乎毫无所觉,仍低头对赵鼎说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教,论器识、论襟怀,在朕看来犹在‘穷则独善其身’的孟轲之上。元镇,你也是圣教子弟,又曾就学于横渠书院之中。你的志向,不会是卑颜屈膝,俯首事虏罢?!”

赵鼎心中怒意隐生,抗声道:“当然不是!”

“那卑颜屈膝,俯首事虏的皇帝呢?汉家故土不思收复,却一年百万贯的民脂民膏送与胡虏。这样的天子,你打算服侍他们吗?!”赵瑜问道,声色俱厉。

赵瑜图穷匕见,将矛头直指赵光义一系。赵鼎沉默了片刻,半天后才有些软弱的吐出了一个字,“……不!”

赵瑜乘势追问:“朕要意欲混一华夏,将四方蛮夷连根拔除。让天下元元安居乐业,不再受胡虏之苦,得以共享太平盛世。论心胸志向,赵佶、赵桓、赵构这三人能比得上朕?!”

“……当然比不上!”

“朕克勤克俭,不思奢华,宁克扣于己,也要免除天下百姓丁税。论德行,赵佶父子可比得上朕?”

赵鼎想起丰亨豫大的道君皇帝,艮岳山、延福宫的奢华,还有花石纲、应奉局的祸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二章 跳墙 中〗地址https://wap.v377.net/149_14991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