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中青海之战各地名路线的释与疑:(2/3)

,然后会聚了党项的一些军队,直奔吐蕃九曲军(同德县西,黄河东岸,大小榆谷西南,注,大小榆谷在贵德西南),吐蕃在历史于此地架了一桥,名曰九曲桥,书中用了骆驼桥,那不是的,骆驼桥是唐朝赐九曲之地给金城公主汤沐所架设的。书中借用了一下。

对九曲再注一下,共和县以西,黄河一带,包括少量的河西,主角河西一战,也属于九曲。这个地盘在唐朝历史上,一直没有完全属于唐朝。

然后过桥,从河西到洪济桥(还有一个疑问,树敦城在共和县南,有部分史书说是有可能在黄河一带,没有考出来,若是如此,这一战就是一个,因为必须从树敦城经过,若离黄河还有一段距离,书中所说的又能成立)(今龙羊峡水库一带,也是唐军实际控制最远的地区)。然后夺宛肃城(图考里注作共和城不对的,实际在黄河东岸,大约今天贵德县城河或者往西一带)。

第三部分是论钦陵与主角一战。

论赞婆从攻打大拔斗谷军唐军大营,不是迷惑主角,是迷惑刘审礼这个傻冒的。然后攻打百谷城(今察汗诺门汗旗。洪济桥东南八十里处,大小榆谷附近)。刘审礼中伏,大路沿赤岭而下,过了曼头城(兴海北共和县南),就遭到吐蕃大军围剿,这时候离洪济桥并不远,主角只好营救。

(注一下,历史上论钦陵始终不想与唐军正面作战,太耗国力,具体的我不分析了。真实青海之战在后面才发生的,论钦陵这一次出动的兵力不多,以吐谷浑人为主。论素和贵与论赞婆出现了失误,以及李敬玄大军离得比书中所战的远,才让唐军逃回去不少。这次损失之多少无法考证,吐蕃史书里说是十万人出头,有可能不足,有可能是李敬玄人脉好。这很重要的,比如裴行俭的师父苏定方在评书中多作反面角色,无非就是刘黑闼手下大将,根不正苗不红。因此,李敬玄在青海还呆了一段时间,只是要急吼吼地回朝为相,李治恼羞成怒,一下子捋到底。反过来说明损失也不轻,有可能七万以上,十万不足,毕竟是步兵从大非川撤向承风岭,而且仓促之下,比书中所写的还要狼狈懦弱)

被围的地点大约在龙羊峡水库的末端某一片山岭上。

第四部分是逃跑过线。

逃向了大非川,从这里往西就是大非川所在,这是顺着共和中部逃跑的,折向了都兰县东南。关于破逻真谷天气是不是如此糟糕,我很怀疑,都兰县东南天气冷是知道的,可夏天人吃冰,马吃雪?或者李靖一行遇到了恶劣的天气?或者是一片戈壁滩无水源,才从冰山上取来雪水充渴?不过后来从乌海到新疆的且末,这一段道路多有沙漠,渴了喝马血,我倒相信的。无论后人怎么看待唐朝,可唐朝的血气,后人没有了,几个蛋大的国家也敢屡屡打脸,美其名曰,以和为贵,和个屁!和得四面楚歌,八方皆敌,不谈不谈。然后到汉哭山,也就是鄂拉山,到冬给措拉湖,另外东面还有一条道路,也就是文成公主入蕃的道路,暖泉、烈谟海,同样也要翻过鄂拉山脉,但两个山口不在一位置。至于乌海的位置前面说过,不需再说了。谁说乌海在托索湖与苦海,我与谁急!周围有几个大川,能向南望积石山,苦海与托索湖有这个条件么?

然后是翻雪山,这条道无论考证了,依据只是一条,松赞干布分两军征党项与白兰,当时吐谷浑不属于吐蕃,那么只好从柏海(鄂陵湖与扎陵湖)或者乌海翻积石山(指大积石山,阿尼玛卿山),这里是积石山余端,应当能攀越过去。具体考证不出来,但可以参照后世的公路,第八道班到雪山镇到军功镇。

再就是穿积石山到白兰部,这个倒有一些史书记载,党项通积石山与白兰羌多有交往,具体的何处,没有记载,我想,大约是今天玛沁县一带,这里也有许多山口的,还不是一个两个。折向甘德、达日,这个速度要快,利用消息传通不便行军,否则从柏海到紫山口(巴颜喀拉山口)更近,论钦陵封不死整个通道,大家看一下地图,很宽,又要防止唐军从党项道返回,兵力不足,可封死山口比较容易的。

然后到称多、玉树折向西南的杂多县一带,经囊谦、江达到甘孜停下。这个道路也没有办法考了,但有一个证据证明我的写法成立,多弥在北,苏毗在南,从汉魏时起通过蜀道,就与中原人有一些来往。因此自汉魏史书,就开始记载这两部,因此不但有道,还不是一条两条的道路。但看了一下卫星云图,北部的道路有一些地区有高大的险山相隔,所以我在书中说道,返回时有一条险道。

又从甘孜冲向色达,作出继续冲向阿坝的样子,其实从这里开始往回返。然后顺着紫山南侧,重新折到了乌海。第一没有能力考出来,第二如写得太多,成为注水,甚至成为某些人说的玄幻小说,基本一笔略过。

再到大非川,去伏俟城,经过伏罗川(青海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一度成为吐谷浑王城所在,后来却是在吐谷浑城,今都兰县境内的吐谷浑银德尔、香日德、科学图三座古城中的某一座。因为此地水草丰茂,气候暖和,地处中心,城堡集中,是可汗作冬宫、夏宫最理想的地方。这三座古城遗址雄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兴唐】最新更新章节〖关于书中青海之战各地名路线的释与疑:〗地址https://wap.v377.net/153_153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