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六章:胶着的战局(1/2)

曹魏连续失去徐州和青州之后,楚军士气高昂,扬州军区的诸葛亮为主帅在占领徐州之后,与姜维、王平汇合,之后诸葛亮带领姜维、邓艾、王平进攻冀州。大都督曹真为主帅率领郭淮、陈泰、田豫、孙礼、王基等将在青州和冀州边境抵御诸葛亮。

骠骑将军张郃与大将军魏延汇合,两路进攻许都,连日进攻,许都由司马懿、曹彰、满宠、等人防守,城墙坚固,张郃、魏延两人不能攻破。

夏侯渊死守函谷关,狐笃虽有着兵力优势,但难以破关,局势陷入了胶着之态。楚军陆续在三线增加兵力,函谷关狐笃一线兵力达到二十万、诸葛亮青州一线与朱然军团汇合之后,再加上扬州增援的士兵,兵力布置达到了二十五万、许都一线,张郃和魏延军团兵力布置达到了十八万。楚国多线作战,兵力用量达到了六十余万,动用百万劳动力输送粮草,国力消耗极快,马鸿想要快速决出胜负,无论是函谷关、许都还是冀州的战线,这三线只要一线破,战局就能打开,只是这持续战又持续了一个月,并没传来什么好结果。

魏国作为防守方,曹睿已经将边疆的布防大量调至冀州增援,三线总兵力投入达到四十五万,全国总动员也达到百万,楚魏两国总动员农民加上兵力几乎达到三百万,要知道这个时代人口并不多,楚国在马鸿的统御下,虽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楚国总人口也不过九百余万。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人口大规模减少的时期,从东汉末年至三国,更是这种时期的“加强版”。这段时期中国人口数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惨重,在前代后世,恐怕都很难找出第二个时代与之相比。在整个东汉王朝,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东汉和帝、顺帝在位时期,那段时代的中国,人口已经接近了6000万。然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负增长了,但是下降的幅度并不大。到了东汉桓帝在位的时候,公元157年,东汉政囗府曾经清查过全国的户口,在这次“人口普查”中,中国的人口是5600多万,略低于汉和帝时代近6000万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经过随后的黄巾军起义以及董卓之乱,中原群雄的相互内战,到了公元221年赤壁之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下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东汉末至三国早期的人口锐减,论原因自然可以总结出很多,从黄巾军起义开始的全国性战乱。当时的黄巾军起义,采取的是全国各地同时举事的策略,一爆发就是“全面战争”,战争蔓延到了全国。东汉末期出现的枭雄们,都是漠视民力,滥杀无辜的奸雄,权臣董卓在把持大权后,采取的是残暴压榨的统治政策,为了扩充军力更不断抓壮丁,导致大量百姓逃亡。而且当时的北方军阀,喜欢拿老百姓来做挡箭牌,在战争中,经常抓无辜的百姓做为“肉盾”充在前面,阻挡敌人的进攻。常年的相互战争,也造成了大批城镇被毁,许多繁华一时的州县,都变成了无人区。并且东汉末年至三国的战乱,可以说是全国循环的,让老百姓无处可逃。这时期,人口减少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大瘟疫,一开始马鸿不明白为何人口能从五千万降到一千万,后来他明白了,那就是战争之后的瘟疫和灾荒,大场面战争爆发之后,比如曹操和袁绍打的官渡之战,马鸿和曹操打的华阴之战,马鸿灭东吴之战,这些战争爆发之后,士兵死亡,人民流离失所,死去的士兵尸体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在冬季还好,若是夏季很快便会鼠疫爆发,鼠疫一旦爆发,必当迅速席卷一片区域,接着一片区域的民众都会被传染和影响。说起瘟疫,马鸿从史料中查询过,历史上有记载的瘟疫是从西汉中期开始,历代政囗府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与匈奴的战争以及后来南匈奴的归附,产生于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断地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国的大规模瘟疫,从西汉武帝开始就周而复始,西汉帝国的灭亡,导火索就是山东地区因为瘟疫而激发的农民起义。而且这种瘟疫以当时的中医水平来看,基本属于毫无办法的绝症。即使是西汉灭亡,东汉改朝换代,瘟疫也依然没有收敛,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会在某个地方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基本贯穿了整个东汉时代,马鸿看出这一点之后才组织当代医学者在汉中办医学院,大力发展医学,他从一开始就这样做了,这些年投入了不少资金研究药物,瘟疫在南方算是得到了控制,而马鸿选择的战争大多是主动性的战争,一般他是战争的发起者,很少在本土发动战争,当然曾经刘备和曹操联合阴了他整个荆州除外,所以马鸿掌控的益州、荆州从整体来说算得上人口大州。

从东汉中前期开始,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张衡的地动仪这个伟大发明的产生,就是拜东汉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所赐。仅以地震而论,东汉中后期地震发生的频繁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比如东汉的陇西地区,在东汉和帝、桓帝、灵帝、献帝时期都曾爆发大规模地震,正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才促成了与地震有关的发明相继涌现。在东汉晚期,还出现了极其反常的大规模蝗灾与旱灾,比如东汉桓帝到灵帝的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鱼肉三国】最新更新章节〖第三九六章:胶着的战局〗地址https://wap.v377.net/175_17510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