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激战张北 三(3/3)

军官酒中起舞,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二十九军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和独立26旅旅长李致远,都是长城抗战中令日寇胆寒的名将,二人不甘示弱,先后起身打拳助兴。日军中佐松岛竞拔刀起舞,表演刀法,群倭正襟危坐,凄声沉吟,局面顿时紧张起来。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杀出大刀队威名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挺刀与松岛对舞。董旅长双手执刀柄,锋刃直指松岛,缓步逼近。松岛气沮,只好收刀躬身退场。接着李致远旅长又练了一趟西北军的‘破锋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风,又有全场中**官击节助威,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终不敢轻举妄动。‘联欢’最后在日军无奈的嬉戏中收场。

“韩连长,你们侦察连拼刺的成绩这几年也算不错的了。你觉得大刀和刺刀那一个好用啊?”看大家都在兴头之上,身为师长的吕文清接着问道。“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在想。不过还是西北军的创始人冯玉祥将军说得好。一把大刀,会使的可以敌六七柄刺刀,不会使的连一柄刺刀也不如。有刀而不能用,等于聋子的耳朵,只是个摆设,没有用。有了刀,一天多练几次,耍得熟熟的,才能得心应手。”面对师长所提出的问题,韩成只能从侧面回答道。

真正的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在对方胸腹,而大刀限于其型制,以对敌上半身的劈砍为主,两者各有利弊。大刀防御敌方的直刺,只有将对方的枪身或刺刀格开,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办到的。大刀的优势在于刀重势猛,砍上非死即伤,但其作用距离有限,必须尽量贴近敌人身体,因此最适合在工事、房屋、树林等空间有限的环境中使用。而在开阔地形或冲锋时,除非敌人在气势上被己方完全压倒,否则持大刀者难以占到便宜。同时,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较好的武术功底和身体素质,并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训练则相对比较简单。

“能敌六七把刺刀?!好,刚才你和警卫连连长练的也太快了。我看干脆咱们玩得热闹一点。警卫连!有想为你们连长报仇的嘛!马上到冯政委那边去报名。我有言在先,不能超过8个啊!”在师长的鼓噪之下,很快操场之上又摆了架势。8个警卫连的战士挺着木枪将韩成围在中央。

“破锋八刀”名符其实,一共只有八式。采用传统刀诀的模式,一句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月光下的韩成念着刀诀,木刀到处无不望风披靡。那一晚之后,他在第194步兵师之中又有了几个新的外号—师部的女兵们按照那部当时风靡全国的美国译制片—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把他叫作“最后一个西北军”,而警卫连则叫他“砍刀连连长”。当然侦察连的战士们则更喜欢叫他“破锋八刀”。而今天“破锋八刀”的韩成面临着自己人生最大的一次考验。在他的面前仿佛始终林立着对方的刺刀阵。而他的手中只有一把沉重的钢刀。

在他的记忆中依旧清晰的篆刻着在爱**民奋起抗战,原西北军系各部英勇善战,几乎参与了抗战的每一场恶战,为抗战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在战斗中,大刀队多次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在军中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白刃战歌》,表达了对前线将士的崇高敬意和坚定的胜利信心:“九一八案未获平,芦沟桥畔敌炮鸣。毁公约,破联盟,侵平京,略沪宁。嗟我将士齐拼命,焦士抗战挫凶锋。海陆空军机械兵,狂奴迷梦久未醒。山地战,势不同,夺彼势,展我能。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决战1984】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三章:激战张北 三〗地址https://wap.v377.net/178_17835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