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传统的石磨豆花(1/2)

石磨豆花是当地人最喜爱的一种美食,全手工制作,绵而不老,嫩而不溏,洁白如雪,清香悠长,豆吿水醒酒解腻,回甘止渴,再配上一碟辣而不燥的红油蘸水,就着白米饭,那真真的是巴适得板。

一大早,母亲起来就忙着清洗石磨,淘洗昨晚泡好的黄豆,然后用盆子装上,再加适量的清水,放在石磨旁边的架子上,另取一只水桶接在磨槽口下面。

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左手拿水瓢,右手推磨子,一边加黄豆,一边打圈推磨,转呀转呀,一圈又一圈,那磨出来的豆浆就像细细的溪流一般,缓缓流到磨槽口下面的水桶里。

母亲家的石磨不算大,手柄是不到一尺长的一根l形木棒,刚好手能握住那般大小,弯钩的地方插入石磨侧面的孔内用木楔子固定,磨豆浆的时候,只需一个人一只手握住手柄按逆时针方向推动即可。不像其他地方那种很长的手柄,一个人操作不了。

磨好的豆浆倒进大锅里,大火煮开,在煮的同时要不停地用锅铲搅动,以免豆渣黏在锅底上糊锅,还要不时地用水瓢将豆浆舀起从高处往锅里冲下,消散过多的泡沫,不然煮开的时候会溢锅。

豆浆煮开以后撤了灶内的火,准备好大盆、木叉子、筲箕和豆腐帕子。

大盆放在灶台一角,搭上木叉子,坐上筲箕,铺上浸湿的豆腐帕子,然后用水瓢将锅里的豆浆,一勺一勺的舀进豆腐帕子里进行过滤,此时那滚烫的豆浆便像乳汁一般流进大盆里。

待锅里的豆浆舀完以后,双手收起豆腐帕子,拧起来,然后再用重物压一下,浆汁流完以后,帕子里剩下的就是豆渣了。

在过去,母亲会拿这豆渣做许多其他的美食,比如说煮连渣菜吃,在锅里加点油,把豆渣炒一下,掺上一些清水或者是豆浆,煮开以后再多煮些时间,然后加些菜叶子进去,撒上食盐调味,盛起来,便是一道下饭菜了;

再比如说做豆渣粑,这是儿时记忆最深的一道下饭菜。过滤出来的豆渣,在无油的锅中翻炒至微微变黄,趁热装进纱布袋子里,放进铺了干谷草的箩篼里,盖上蓑衣或者是棉絮,放在暖和的地方捂个三两天,取出来,加上一定比例的食盐、新鲜的辣椒碎、花椒粉混合均匀,手里沾上米汤,将混合后的豆渣,一坨一坨的捏成小饼的模样,摆在簸箕里,放到太阳底下曝晒几日,直至干透为止。这晒干了的豆渣粑,可以放在炭火上烤至两面金黄,吃饭的时候,掰一小块进碗里,跟米饭一起送进嘴里,那香味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或者是切碎了放锅里用油酥得香香的,也是一下饭神器;再或者是切成颗粒炒腊肉吃,那味道真真的是让人无法忘怀。

过滤出来的豆渣,先放在一边不管它。

大锅洗净,抹上少许油,将过滤好的豆浆倒入锅中,灶里烧一把火,约莫一分钟左右,将火灭了,然后用灶灰覆盖上。

接下来是做豆花最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了——点豆花。

以前家里有一种说法,就是说点豆花的时候,旁边不能有任何剧烈的声响,不然豆花点不成功,出现混汤或者没有豆花的情况。

那时不懂事,觉得大人们说的神乎其神,挺邪乎的。

到后来,自己亲手做上了,才明白其中的缘由,因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操作的时候,旁边的剧烈声响会导致操作人分心,石膏水的比例、火候、豆浆的温度以及手法拿捏不准确,造成失误,做不出想要的结果来。

取一个适当大小的碗,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石膏粉,用温水搅匀,充分溶化,再用一小块纱布将其中的杂质过滤掉。

先用水瓢舀一半的石膏水,放进豆浆里延顺时针方向轻轻搅动、画圈,然后让豆浆静止一分钟左右;

再将剩余的石膏水分两次,按照上一次的手法加入豆浆中,每加一次都要注意观察豆浆的变化情况;

一般情况下,三次石膏水加完以后,豆花就形成了,判别豆花做的是否成功的标志便是取一根筷子插在豆花的正中央,以筷子不倒下为宜,若是筷子稳稳当当地立在中间不偏不倚,那就证明这一锅豆腐做得相当的成功;

点完以后,盖上锅盖,静置个把小时。

在这一时间段,就可以准备蘸水的作料了。

自家菜园地里薅上几棵小葱和芫荽,洗净了切碎备用;

干辣椒和干花椒在锅里焙一下,稍许变色了,舀起来晾凉至酥脆,倒进碓窝里,舂成碎末,装入小碗里,加些许食盐,一些熟芝麻,淋上滚油,就成熟油辣子了。

揭开锅盖,看锅里的豆花面上出现了淡黄色的告水时,灶里烧一把小火,稍煮一会儿,待豆花似开非开时,灭了火;

把筲箕放在豆花上面开始轻轻压制,将多余的告水舀至盆子里放着备用,一个地方紧挨一个地方的均匀压制,直至豆花表面平整即可;

取出筲箕,用刀把豆腐切成方块状,再将舀起来的告水沿着锅边轻轻倒入锅里,用锅铲铲一下锅底,使豆花与锅底分离开来,避免糊锅;

然后灶里烧中火,将锅里的豆花煮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的前夫二娃】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七十二章 传统的石磨豆花〗地址https://wap.v377.net/320_32014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