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真(1/2)

二人进山,此时夕阳向晚,但见此山绿木青葱,树影斑驳,泉水溪流汩汩下,青石小径弯弯起。有鳽禽归巢,松鼠觅食。灵气充溢满乾坤,好个修道宝地。

沿石阶而上,至尽头,见一吊桥,尽头处见红墙黑瓦,斗拱飞檐,便是这甘源观了。

有道童正待关门,见张谦道人打扮,问曰:“二位可是要挂单?”

遂请二人入观。

此刻观中正做晚课,殿内殿外,数十道士一齐唱经。小童将二人引至此处,自去诵经了。

张谦叶凡静待等候,俄尔见一众总角小童路过,或垂髫稚嫩,或意气风发,着道衣另有一番天真。

待晚课毕,为首一人来见。

此人皮肤枯槁,花白头发,金黄道袍莲花冠,乃是观中住持。

问曰:“二位小友何处来的?”

二人通报了名姓。住持命人准备斋饭,对张谦道:“我观小友气宇非凡,真英雄少年。”

张谦道:“晚辈既入玄门,不敢担世俗虚名。”

住持道:“你数月前,必不是如此想法。”

张谦惊异,曰:“愿前辈指点。”

住持道:“且在观中小住几日,道理自明。”

张谦欣然受之,于观中居三日,见道人每日或洒扫街庭,或进香祷告,或接待香客,与寻常道观无有区别。

却是那数十小童引他注目。

甘源观中设有学堂,小童或识字,或诵经,先生在时一本正经,先生去时玩闹争吵。

不在学堂时,则三五成群,四五扎堆,或追逐于山野之间,或对弈于老树之下。

你看那对弈小童,有人毁子,争得面红耳赤,大打出手,忽见一飞虫,便弃了棋局,也不争吵,二小童合力去捕,待归时,已满身草泥,合好如初。

没有争名夺利,世间蝇营,真是天真烂漫,可爱至极。

张谦思及前世幼时,几名好友于小巷或抢球,或跳皮筋,或丢沙包……不知何时起,渐渐疏远,中学时忙于课业,要为父母争光,大学时久不相见,

毕业后成为社畜。生活里是项目、客户、领导,心中念的是工资、奖金、房子,睡眠……

待到转世重生,他虽重历孩童时代,却无了天真之心。诸多兴趣,亦是清心养性之列。

及至年初,入道修行,虽有数月勇猛精进,待归至白水镇,见父亲孤单,便不能专心修道。

至此处,他灵光乍闪,明了住持所言者何?

父母亲人,可能放下?

天真之心,可能重拾?

想到此二者,他忽而抚掌大笑,去见住持,道:“我已想通此间关结,如今下山去了。”

复见叶凡,道:“你我下山去罢。”

叶凡道:“道长,我欲在观中修道,不下山了。”

张谦近日只在观中闲逛,却把他忘了,又思及那奇门凶征,问他:“为何?”

叶凡道:“我于此处心神安宁,又与观中识得一道人相谈甚欢,已拜其为师。”

张谦非是多事之人,与叶凡相别,自过山去了。

正是甘源离别天注定,再相逢时阴阳隔。

且说张谦见小童行动举止,思及前世今生,所悟者何。

一者,父母亲情不能斩断,只得顺天应命。

二者,他所见天真者,乃是大道自然,少年见事少,思虑少,便天真烂漫,此见山是山一层也,及至他,前世所学者,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乃是儒家学说。

儒道有相通之处,儒家之圣人为万世开太平,道家之圣人德泽万物,此为相通者。

然道有不同,道门讲无为,乃是修己身,修己心。儒家见天地混乱,民生痛苦。

道失而后德,德失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便有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之说。

此举虽善,却也固人于牢笼。可行于世俗,难行于方外。

张谦前世在儒家盛行的世界中摸爬,凡事讲究规矩,再者儒道相通,欲解此念,当徐而图之。

其尚未出山,见一条小径,人来人往,个个挑着扁担,扁担下挂着两个木桶,似富户人家的门童伙计。

他驻足观看,不多时,见一对青年男女嬉笑打闹着沿路而来,那男青年素色水合服,女青年草绿水合服,都挽抓髻。

上前问曰:“这些人为何来此取水?”

“想必道长是外地人罢。”男青年道:“此山名为甘源山,乃是山中有一口泉,泉水甘甜,以此得名。”

女青年道:“此水可医百病,城中百姓时常来此取水。我们今日便是来取水的。”

说着,晃了晃手中葫芦。

张谦道:“这葫芦不过装几口水,二位可真是不值。”

男青年笑道:“道长莫非不知这壶天之术。”

张谦哑然。男青年又道:“道长要去哪里?”

张谦道:“我欲往京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道门奇谭】最新更新章节〖第十四章 天真〗地址https://wap.v377.net/397_3975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