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一场别开生面的旅行(2/4)

们家报纸让他爸妈离婚的。”

可怜江海几次开口都慢了一拍,这会总算是找着机会了。

“还是小蒋明白事呀,”

他隔空指着江山手里的信道:

“这封信先是寄去复刊部的,老蔡当时没当回事,直到上个月又收到了一封。

信的内容都差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孩子的妈妈是真不打算回去了。”

“孩子的妈妈是浦江人?”丁铃铃细问道。

江海点点头:“看着好像是的。”

“我们报社做过劝人家散伙的事儿?”江山疑惑道:“什么时候呀?”

“什么时候都没有,不过,”江海提醒道:“倒是转载过一篇文章……”

1980年,国家公布了全新的婚姻法。

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就是:夫妻感情破裂,调解无效后,准许离婚。

于是,离婚率瞬间拔地而起。

但这里面却出现了一桩轰动全国的离婚案。

1946年,一位名叫遇锦萝的燕京姑娘,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生了。

到了1970年,由于受家里大哥的影响,遇锦萝便一个人离开了城市。

几年后,她与东北农场的一位农民结婚了。

1978年,遇锦萝为了返回燕京。

与爱人离婚后,嫁给了燕京的一位普通工人。

可甭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都不是遇姑娘想要的婚姻。

不过,那第二任丈夫对她是真的好!

不但帮她联系工作岗位,还四处奔走帮她的哥哥恢复了名誉。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这下遇锦萝总算可以踏踏实实的过日子了。

但她却在一切落实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的5月再次提出了离婚。

遭到周围人的谴责后,遇锦萝勇敢的提起笔,洋洋洒洒给多家报社寄去了文章。

不得不说,遇同志的这些文章,精准抓住了时代的关键字。

看似自我批评,却避重就轻的只谈自己受的苦。

不谈自己对无辜者造成的伤害。

【若提出离婚,等待我的是什么?是没良心、忘恩负义、陈世美……】

【但你们谁又能忍受一个缺乏爱情的婚姻?】

【我和他什么话也说不上,只能做个哑巴。】

刚开始时,也没有报社搭理她。

并且,实在看不过的《新华内参》,还专门发文评价过此事《一个堕落的女人》:

【你既然跟现任丈夫没话说,那伱家的那些事又是怎么让他知道的?他又是为了谁在奔波?】

谁知遇锦萝一点不怵,继续发文一篇《一个冬天的童话》。

此文甚巧,正好赶上了一波伤痕文化。

其哀伤的笔调,引来了无数同情。

之后,竟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推向到国外。

这还了得。

于是,负责受理这件离婚案的审判员,立刻修改了判决。

并在判决下达之前,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要判他俩离婚》。

一套操作下来,各家报纸都争相转载报导。

家家都被这位法官的评判给带偏了。

一时间,大家都在支持那位遇锦萝。

并对她寄予祝福。

千层浪波及之处,也让不少与工农相结合的知识青年,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就是说……”

丁铃铃这下彻底明白了:“就因为咱们报转载的那篇文章被那什么……”

江山提醒道:“朱笑笑。”

“被朱笑笑的妈妈看见了,”丁铃铃:“所以,她也想离婚了?”

“看样子,就是这么个情况,”江海想到了自己的糟心事:

“说句实在的,这种事别说是农村,城里照样有。”

“我也知道她们值得同情,”

丁铃铃义愤填膺道:“但你好歹把孩子一块带走呀,城里条件再差,能差过农村?”

“就是,”蒋壮壮也纷愤愤道:

“说句实话,我到现在都不赞成那位遇锦萝同志的作法。

噢,一遇到事就结婚,然后事一解决马上又离婚,她拿婚姻当什么了?”

“瞧瞧、瞧瞧,”

江山感觉有点好笑:“咱们这几个单身汉,竟会围在这讨论婚姻大事?”

江海也笑了。

“老三,”他指了指江山手里的信:“我建议你就去这个地方看看。”

“徽省广德县四亭村?”广告科里的三个人异口同声。

“不知道你们当时有没有注意?”

江海帮他们回忆道:

“几个月前咱们报社转载那篇文章时,老蔡手下的一位女编辑,还专门在文后随了一段评论。

大概意思就是鼓励每一位知识女青年,勇敢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451章 一场别开生面的旅行〗地址https://wap.v377.net/404_40484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