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茅台酒换来的苏方机密(2/4)
按说,应该是一片炊烟袅袅、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穷的叮当响。
不然也不会出现:徽省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的知名事件了。
相比连饭都吃不饱的小岗村,徽省的其它地界也没好到哪去。
就拿四亭村来说,砖瓦房没见着几间。
土墙夯实茅草盖顶的屋子,倒是随处可见。
虽然村里有一所周围几个村唯一的小学。
但就这么一所小学,还得年年修年年补。
因为,那几间教室的墙,也都是土夯的。
即便是年年修补,看上去也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
冬凉夏暖、校徒四壁。
很多孩子,都得从家里自带板凳桌椅。
没办法,毕竟整个国家还处在温饱线下。
中小学教育问题,也才刚刚摆在了台面上。
……
就在江山一行出发的同一天。
马乡长和陆书记,与四亭村村长朱前进,一块聚在了四亭小学的空地上。
六间半小平房组成的校舍,几乎看不见几扇完好的窗户。
外墙的土块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白色标语依稀可见。
昏暗的教室里,尺寸与材质都不一样的课桌椅,一看就不是一两年能攒下的家当。
修修补补至今,早看不出原先的样貌了。
但即便破的不成样了,还是被同学们尽力摆的整齐些。
配上墙上那块早已经糊的发白的黑板,才看出了几分教室的模样。
这一会,二十多个孩子,都挤在窗口看书。
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教师,正站在窗户外面带着学生们读书。
马乡长远远的瞧着,皱起了眉:“这老师怎么上操场上来上课了?”
村长朱前进,低头看了眼马乡长口中的土疙瘩地:
“村里面三天两头停电,只要一停电教室里还没外面敞亮,还不如领着孩子们上外面学呢。
这几天降温了,不能再让孩子们出教室了。这不,李老师就只能自己一人出来了。”
“这大冷天的,上外面学也不是个事呀,”
陆书记也皱起了眉:“老朱,你就不能给他们点几盏灯嘛?”
“现如今是点几盏油灯的问题吗?”
朱村长往孩子堆里一指:
“三个班的学生,现在就剩下李老师一个人了,乡里要是再不派老师下来,人李老师就要撑不住了。”
“我们也正为这事着急呢,”
马乡长实不相瞒:“申请报告早递上去好几个月了,到现在也没见有动静。”
陆书记就是专为这事来的:“要不,你在周围几个村里问问,看看谁能过来顶一阵?”
“能走的知青,如今都走的差不多了,”
朱村长的一副老脸眼瞅着愈发沧桑:
“之前,就是咱们村的一位女知青在顶着,可几个月前她也跑回浦江不回来了。
再说,就咱们这小学三天两头拖欠工资不发,谁还愿意上这来呀。”
朱村长嘴里说的那位,就是给《东方都市报》写信的小学生,朱笑笑的妈妈。
在决定离开四亭村之前,这位妈妈就在村小学里教书。
虽然人已经几个月没见影子,但如今关系还在。
正因为这点,乡里想为四亭小学再要一名教师的申请,才迟迟没被上级批准。
如今这年代,教师这份职业并没有往后那么吃香。
毕竟,办学条件都够呛了,教师队伍的福利又能好到哪去?
1980年,普通教师一月的工资为38元左右,偏一点的地方30块都没有。
乡镇财政困难时,常常几个月一发。
更离谱的地方,甚至还会用粮食抵工资。
教师的地位连普通工人、售货员都不如。
所谓,家里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上面要求我们把这一块重视起来,”
和报社一样,马乡长也接到了上级通知:
“老朱,这村里面只要是没送来上学的孩子,你还是要上门去劝劝。”
“这个没问题,”老村长点了点头:
“这两年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但是乡长啊,咱们这的孩子们苦呀,
大冷天的连个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就更不能让他们没人教了。”
看着眼前四处通风的土房子,马乡长深深的叹了口气。
不远处几个开小差的孩子,从昏暗的教室里偷偷往这边瞧着。
冻得通红的小脸蛋上,各个嵌着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
……
1981年元旦,是个加班加点的好日子。
这个头一开,预示着江山肯定得一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453章 茅台酒换来的苏方机密〗地址https://wap.v377.net/404_40484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