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乐活单身女子自白(1)(2/3)

是说我当初不爱那个男人,只是,在决定放弃的那一瞬间,他已经从我的记忆中自动删除。很奇怪对不对?真的不是刻意的。丹说我“能爱,能自我修复,能再度全情投入”,我觉得这听起来太棒了,在我遇到那一只鞋以前不是吗?

好莱坞最成功也是最著名的独立导演之一理查德·林克莱特,早年曾艳遇过一个女生,可惜二人没走到一起。多年后,对这段艳遇无法释怀的理查德决定把这段经历拍成电影。于是,他花了18年的时间拍摄了《爱在》三部曲,理查德在影片中用朴素、自然、安静却又灵动的画面给爱情和婚姻写了一封音画并茂的情书。同样是讨论爱情,金基德的电影《时间》却是在残酷与混乱中对爱情之于时光的关系产生怀疑,伍迪·艾伦的电影《赛末点》则是以纽约知识分子的机智告诉我们原来爱情也会是有阴谋的,而萨姆·门德斯的影片《革命之路》则是从中年危机的角度探讨爱情与婚姻的保鲜关系。

你们看,这么多的电影大师从各个角度来探讨爱情,可见,爱情本身就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而不是奢侈品)。不要再说什么爱情与婚姻是两回事了,至少,在我这里,没有爱情的婚姻我宁愿不要。

我是单身,我过得很好,不必担心。

我是单身,我期待爱情,请理解我。

我是单身,我不拒绝婚姻,要祝福我。

一个未婚妈妈的自白——遇见最好的自己

红+黄 导演 周可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从小不是被“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故事所“毒害”,如果有人从小就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遇见一个王子或公主,而是遇见最好的自己”,或许很多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都会发生改变。

和很多女孩不一样,我的生活没有童话,只有“残酷”的现实。小时候,我常看见父母吵架甚至动武,我逃到山上,期待他们的“战争”能早点结束。我甚至幻想,离家出走时,我坐的那辆大巴掉到了悬崖底下,一车人都死了,除了我,我活着,就是为了悄悄潜回家看看父母知道我“死”的消息之后,会不会内疚,会不会停止他们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爱我和在乎我。

带着对婚姻的恶劣印象,我进了大学。正值青春期,旺盛的荷尔蒙支配了大脑,于是我陷入了一场场“恋爱游戏”。在恋爱关系中,为了获得对方的爱和肯定,我一次次地为对方改变自己,尝试委曲求全,我以为这就是“爱”。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几乎要认不出“她”来。那不是我想成为的自己,那不是一个最好的自己,那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被改造了的残缺不全的自己。我告诉镜中的“她”:我不要成为你,我要做我自己。

30岁那年,有一天,我坐在公园的草地上晒太阳。忽然,感觉到了喜悦和自由。我在想,即使是生命明天就走到了尽头,我也不会觉得恐惧。因为自从和镜中的“自己”谈判以后,我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没什么后悔和遗憾。那一刻起,我知道:我也许还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我已经成了我喜欢的自己。

我26岁的时候排过一个话剧叫《单身公寓》,那也是我真正做导演排的第一部话剧。这部话剧对我的意义还不仅如此,记得30岁的女主人公静佳在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感情后,趁着醉酒向“男闺密”庄大青提出“借精生子”当个单身妈妈。大青极力反对,静佳说出了下面这段台词:我现在嫁不出去,并不代表着我永远嫁不出去。可是我50岁的时候嫁出去,我50岁的时候就生不出孩子了。为什么要让你们男人来决定我们女人什么时候生孩子?你们男人说“我娶你”,女人就心甘情愿地去生孩子?这不公平。有的女人,结了婚,也有了孩子,可是她没有心情,不想要孩子,就可以去打掉。这都可以。我现在有这个心情,我想要一个孩子,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孩子,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33岁的时候,我决定像静佳一样,做个单身妈妈。如我所愿,我怀孕了!当朋友们知道我要做单身妈妈的消息后,纷纷请我吃饭。话题只有一个:不能这么任性。多数人担心的问题是:孩子长大了,怎么跟孩子讲父亲的事?会有爱的缺失,会心理不健康?还有,怎么报户口?父母知道会怎么想?别人会怎么想?如此等等。

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也相信世间存在着美好的爱情,两个人患难与共,相扶相依,让人好生羡慕。但多数的婚姻关系,不是相互征服和改造,就是相互欺骗和放弃;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但殊不知,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少不了对婚姻感到失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呢?是真正的“爱”。所谓爱的缺失,不是因为父母不全。哪怕是在父母双全的家庭中也常常会有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没有爱。国外的文艺作品不会过度渲染单亲家庭多么不幸,恰恰相反,他们会表现即使是在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的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仍会努力去寻找幸福。比如《我是山姆》《当幸福来敲门》《西雅图夜未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写给单身的你:如何通往自己想要的幸福】最新更新章节〖第35章 乐活单身女子自白(1)〗地址https://wap.v377.net/97_977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