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会商治湖(二)(2/3)

力于县里强有力的措施,已经截断了污染源,从红庙河流入红庙湖的污染物就微乎其微了,水质净化厂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向教授说:“再者,建一座厂,还需要有人管理,这就又增加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费用。”

向教授说:“所以,我主张暂缓建厂。暂缓建,不是不建。我觉得,建厂的事应该等到两年后再考虑。”

向教授说:“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两年后,我乐观地估计,红庙联合体已经建成,人口已经聚集,已经开始初步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那个时候,我们再考虑是否建厂比较好。”

“丁局长,你对向教授的意见有什么想法?”卢市长问。

“我赞成向教授的意见,两年后再考虑。”市水务局局长丁栋梁说。

“曹局长,你的意见呢?”卢市长问。

“专家已经说了嘛,我建议按专家的意见办。”市环保局局长曹荃说。

“月光县、红庙乡的同志,你们有什么看法?”卢市长问。

“马县长提的建厂的建议,是想未雨绸缪,有预见性,有合理性。专家说的意见也比较中肯,我没有什么可说的。”红庙乡党委书记、乡长穆千秋说。

“其他同志的意见呢?在座的有意见都可以说,不要犹犹豫豫,大胆说,我绝不搞一言堂。”卢市长说。

“俗话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两年的时间,说到就到了。我希望市政府、市环保局、市水务局把建厂的事放在心里,两年后再来调研,看是否建厂?”马县长说。

“你呢,常小刚?”卢市长问。

我说:“马县长一共提了五条建议,第一条建议,就是建水质净化厂。到底建不建厂?取决于市政府和市主管部门,如何采纳马县长后面的建议和向教授的建议?”

“此话怎么讲?”卢市长问。

我说:“如果能采纳后面的建议,尤其是清淤,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红庙河淤泥中的污染物,向红庙湖排入的程度。如果不能对红庙河进行大范围的清淤,红庙河淤泥中的污染物就有可能继续向红庙湖排放。这样,建厂就很有必要性了。”

我说:“我们应该知道,红庙河污染物的堆积、累积,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

“你说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们继续讨论下面的建议吧。马县长提的第二条建议是,提供资金,扩大红庙湖淤泥的清理范围和红庙河的清淤力度。各位有什么看法?”卢市长说。

向教授说:“还是我先说吧,清淤是治理红庙湖的关键一环。我坚决赞成清淤,至于淤泥的清理范围和清淤力度,关键还是一个钱的问题。在钱的问题上,我一个穷书生,没有发言权,我保持沉默。”

向教授说:“我刚才说了一下,现在再说一下,清淤肯定是采取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清淤时,我们一定要考虑一下,淤泥怎么处理?往哪运?集中到哪?能不能让淤泥发挥有益的作用?”

向教授说:“我的建议是,把淤泥运到土地贫瘠的地方,做底肥,便于各种作物和树木的生长。”

“一个水务,一个环保,你们应该向向教授学习,主动发言啊。”卢市长说。

“我赞成向教授的意见,支持清淤。清淤怎么清?对红庙湖来说,是清多大的面积?清多深?对红庙河来说,是清多长的河段?清多深?”市水务局局长丁栋梁说。

“我建议,我们和市环保局分工一下,我们局负责红庙湖的清淤,环保局负责红庙河的清淤。”丁局长说。

“我们初步探测了一下,红庙湖的清淤平均深度为50公分,含较多污染物的淤泥面积大约为1万平方米,大约要清理5000立方米的淤泥,这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也需要很大一笔费用。”丁局长说。

“清淤的费用问题,我说不好,还是请市长定夺。”丁局长说。

“曹局长,你的意见呢?”卢市长问。

“我赞成丁局长的意见,我们局负责红庙河的清淤工作。根据我们和县环保局一起探测的结果,红庙河含污染物的淤泥平均深度为30公分,长度有12.3公里,红庙河的平均宽度为15米,需要清理淤泥55350立方米。”市环保局局长曹荃说。

“考虑到费用和效果,我们可以把红庙河的浅滩不算,按平均宽度10米算,也要清理36900立方米。当然,我们清理的难度,要比清理红庙湖小的多。红庙湖是深水作业,我们是浅水作业。”曹局长说。

“我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清理红庙湖和红庙河淤泥的责任主体是月光县政府,我们只是协助月光县政府,尽最大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把清淤经费用好。”曹局长说。

“关于马县长提出的清淤,向教授和我们的两个主管部门都同意,至于清淤经费的问题,我们放在最后说吧。下面,我们来讨论马县长提的第三个建议,在红庙湖与红庙河河道过渡区域种植红树林、芦苇、香蒲等植物,你们有什么想法?”卢市长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继任者】最新更新章节〖第299章 会商治湖(二)〗地址https://wap.v377.net/99_9951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