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

弘文元年六月,诏令举国为两位皇子庆生。欢庆三日,免今年全国赋税,慰问将士家属,接济国中鳏寡孤独废疾者,特赦狱中刑期两年以下之徒、约定惯犯日后必严惩。必与民便利,无妨民间各项事宜及丧葬。

因老来得子,两位皇子都有些早产,命御医及奶娘好生看护。

七月初一,令户部寻觅可供众人骑马驰骋之地,两个月后举行秋猎大会。

七月初五,早朝后召五位内阁大学士与养心殿内坐而论道。

内阁五人到齐后,一一对“道”做了理解和阐释,之后便请凤霞做点评。

凤霞笑道:“诸位皆是饱学而身体力行多年、多有心得之士,远在朕之上,就不做点评了。朕有十六字口诀,说与诸公一听,权做狗尾续貂。”众人忙说此语不雅,不必过谦。

凤霞接着说到:“十六字口诀为:物我两忘、无欲无求、和光同尘、道法自然。不一定对,但却是朕目前的心境。”众人捻须顿首。

凤霞又提起方今战事频仍,缘由何在。五位学士答曰此乃邦国国君之欲,裹挟本邦国人为之战。强者崛起后将周边分散或弱小之邦归于一处、将各民合为一体,以逞其志,由此致使生灵涂炭、尸横遍野。而若强者本身有欲而无德及慧,天必遣之、不能长久。

凤霞称赞后继续说到:“战事的根源在于各族认同感的差异,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故,认为唯有征服他族、将其纳入本族,方为安心顺意。这才会有很多各族强人顺应天时、广纳地利人和之便而趁势奋起有所图为。这便是因认同感差异而致使战事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之理。”众人称善。

凤霞继续说道:“在古时,因社会生产力有限,人们只能接触和认识到身边的疆域及各部落人民,并在特定地域内发生交集、兼并与融合,不断累积经验、产生人才和生产材物。果腹之后便会有精神的需求,此时终会有一个人才提出一个能被当地人广泛接受的哲理,譬如天主与基督教、伊教、佛门、道门等。这些创始人本是饱学之士,又能身体力行并不断践行、完善自身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得起推敲的互证理论体系。这些理论经过多年验证而不为伪,又有强人推介,便被当地人所接受。这是认同感的来源基础。”

凤霞啜饮一口茶后继续说道:“有了认同感的基础,便能把本族聚集起来,再欲使其发扬光大、将更多人纳入本族体系,就要强人去推行这个哲理,同时也为了生产资料的积累,这便有了战事。比如十字军东征、伊教各邦派别战事等。佛门有禅宗与密宗之分,道门亦有各派之别等。”

“其实,这诸多的内部派别只是由于后人自身在解读时的局限性不同所产生的差异而已。原作者只是根据自身的体悟、发现而论述、论证而为教义文字。目今各派内部的纷纷攘攘只是后人曲解造成的而已,原作者本意并没有那么复杂,皆是被后人人为做成那样复杂。想来,这也是由于古文理论不能满足当今生产力发展之阶段,学派内学者不得不因今论古而牵强附会而已,也不能怪罪那些后辈传人。再说,几千年的传承,各门哪里能随便驳斥、否定本门,只能因势利导、加以发展。”

“既然各教理论皆是各族先哲所做并为本族强者所用而传承下来,目今各派所别又只是后人自身所处环境、资质贤愚而产生的理解不同所致,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保障各族先哲哲理能跟上生产力发展水平、时代潮流,而不被生产力发达的后世最终所抛弃呢?”凤霞环顾众人问到。

“其实是没有的。因为人都有其特点及局限性,他发明的理论被时人及后世所接受,虽然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夸大其词,但他一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一类人的痛苦。比如内心的压抑、生活的苦痛、身体的不便、心灵的孤苦无依等所造成的负担和困惑。但是,每个理论也只能解决需要它的那部分人的需要,而无法适用于更多的人。这便是每个哲理都无法普适寰宇大众的缘由。我们且看,多年以后,当今各教都将被人类所抛弃,或早或晚。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由于它的局限性,如同科学技术不断被新的证据证伪那样。”凤霞真诚地说到。

“战事也是多由这些哲理认识的不同为根源所引起的。各教派都会不时有强人出现,他们会试图通过武力来推行本派理论,让更多人接纳、归化。这便是世间纷争不断的源头。”凤霞说完有拿起茶杯轻啜一口。

凤霞继续说到:“其实,他们都是错的。上苍确实有神明存在,神明创造了浩瀚宇宙及缤纷万物,却又独立其外,以向智、向善、向前、有序为原则,任由万物自由发挥。而地球上各派先哲对天道的理解和试图解读,既对也不对。说他们对是因为要鼓励他们探索且他们都找到了某一些重要的点,说他们不对是因为他们只是找到了一些点而不是全部。”

“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李耳等人都是各族的先哲,都在其所处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而窥探到了天道的一部分,已是难能可贵。然后他们被时人所知、接受并被推重、传承下去,亦为地球人类莫大之功德。但他们之理论都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凤霞柳亭】最新更新章节〖第五十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地址https://wap.v377.net/385_38589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