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海防总督府(1/4)
杭州城,政院,工部别院。>
公堂内传来了激烈的讨论声,工部的吏员们都围在了堂外,向内张望。>
“这学堂,我看还是建在小吴山吧!”>
“不,在下以为舟山最为合适。”>
“舟山孤悬,来去极为不便。”>
“正是需要如此,以禁绝消息,闭关苦练,方能成才。”>
堂中,工部尚书夏允彝、工部侍郎韩霖、兵部右侍郎陈子龙以及被朱常淓选任为国子监博士的毕方济列坐于内。>
另外还有一人,是个生面孔,此人名叫徐石麒,字宝摩,浙江嘉兴人,新任的工部右侍郎。>
天启二年进士,授工部营缮司主事,因得罪魏忠贤,被削籍。>
崇祯三年恢复原职,官至刑部尚书,因忤崇祯帝意,落职闲住。>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召拜右都御史,改吏部尚书,为马士英等所扼,郁郁不得志,乞归。>
之前,毕方济自壕镜澳携一百红夷精兵归来拜谒朱常淓,朱常淓因之生出了开设学堂之意。>
年后,朱常淓已经与内阁将此事定下,将新设一学堂,以毕方济为博士,一百红夷精兵为教习,遴选军中有战功的良家子以为学员,为大明军队源源不断地培养中坚骨干。>
学堂下分为两院,分别是陆师院与水师院。>
陆师院设马、步、炮、火器、地理等科。>
水师院设水文、天文、航海、火器、水战等学科。>
两院之上,由学堂直辖三科,分别为统御、后勤、营筑三科,拔两院全科合格者进修。>
目前,内阁已经将选址筹建学堂的任务交给了工部。>
并且限期三月,完成建设,时间紧迫,工部尚书夏允彝不敢耽搁,于是便召集工部堂官,又请来了毕方济和兵部陈子龙参酌此事。>
众人商议了半天,毕方济主张将学堂设在舟山。>
舟山环海,遍布良港,地形综合,环境封闭,在这里开设学堂,最合适不过。>
既能使生员不受外界影响,又能很好的保守秘密。>
但工部侍郎韩霖认为,小吴山也很合适,这里有潞王的直卫军营拱卫,也很隐秘。>
况且小吴山在杭州城内,各种物资补给起来,也是十分便利。>
双方各执一词,皆所言有理,工部尚书夏允彝一番沉思之后,拍板道:“诸位,我看还是选在舟山吧。”>
“小吴山虽方便,但毕竟在城内,极易受到干扰。”>
“舟山闭塞,可使生员静心训习,早日出师。”>
“况且水师院在此,更有利海战演练。”>
见夏允彝一锤定音,众人皆无意见,于是,夏允彝决定率众人亲自前往舟山,实地选址。>
工部营缮司已经完成了学堂的营造图纸,司务厅也已经征集了三千民夫工匠,正在待命。>
只要一完成选址,便可以马上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必然烧制砖瓦什么的。>
等到天气再暖和一些,大约二月底便可以开始动工建造。>
工部门前,备好了车马,夏允彝携众人赶往码头,准备乘坐官船前往舟山。>
......>
杭州府大牢,甲字号牢房。>
厚重的实木门紧闭,牢房内十分昏暗,墙壁上,有一口小窗,距离地面一丈高,亮光从这里钻入,稍减压抑之感。>
牢房内,摆着一张木质方桌,上面搁着一盏烛台,微弱的光芒并不足以照亮整个房间。>
在草榻之上,男子正穿着囚衣背靠潮湿冰冷的墙壁,静静发呆。>
这时,门外传来了响动,以为是狱卒放饭,男子便没有理会。>
可没想到,牢房门忽然被打开,门外,站着一人,穿着精美的箭袖圆领袍,身材健壮,器宇轩昂,眉目之间,尽是英气。>
来人走进了牢房内,看了一眼男子,便毫不在意地坐到了木桌之前。>
“你就是于柏谷?”>
蒙恬出声问道,声音在空旷的牢房内回荡。>
于柏谷心中微微讶异,不知眼前之人是什么来头,以为是朝廷派来审问自己的,于是便默默点了点头。>
“这般年轻,真是可惜了。”>
蒙恬轻轻一叹,这时,狱卒送来了茶水,恭敬地给蒙恬倒了一碗。>
于柏谷闻言,长长出了一口气,心中释然。>
被关了这么久,实在是备受煎熬,这下,终于要解脱了。>
“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蒙恬端起茶碗,一饮而尽,看着于柏谷问道。>
于柏谷想了想,似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四十一章 海防总督府〗地址https://wap.v377.net/402_40212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