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远征前夕(2/4)
皮岛水师战舰便全部集结完毕。>
舰队主力规模,一百艘新式两百料海沧船,一百艘四百料福船,二十艘广式乌尾船,三十艘六百料福船。>
除此之外,还有户部的运粮漕船随行北上。>
漕船速缓,又需近海航行,所以无法赶上舰队的速度。>
蒙恬与路振飞拟定了皮岛的补给航线。>
户部漕粮运送至崇明岛囤积,然后由驻扎在崇明基地的靖海水师护航转运。>
崇明,将成为补给皮岛的物资转运中心。>
......>
舟山,岑港。>
工部尚书夏允彝等人在此登岸,来到了舟山岛上。>
舟山风景迤逦,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海风徐徐,春寒料峭。>
众人稍等片刻,就见远处一队马车急匆匆飞驰而来。>
当先,一人策马狂奔,满面通红,眉眼弯弯。>
大老远,夏允彝就认出来,来人正是自己的儿子,大明的定海知县夏完淳。>
他们已经许久未见了,即便是除夕,夏完淳也没有泛海归家,而是恪尽职守,坐衙理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今日有工部吏员提前来知会,得知父亲要来,夏完淳思亲情切,一路策马疾驰而来。>
韩霖站在夏允彝身后,望着本来的夏完淳,笑言道:“一晃又是一岁,不知不觉,端哥儿做这知县,已经大半年了。”>
“是啊,这小子,没给我丢脸。”>
夏允彝十分自豪地笑道,去岁的吏部察官中,定海知县夏完淳名列前茅,庶务无一失期,得评甲等,传为朝野美谈。>
人尽言,一门两能臣,高度赞誉夏氏父子。>
兵部右侍郎陈子龙也背手而立,望着夏完淳,深感欣慰。>
这是他的学生,如今已经能治一县,良木终将参天。>
夏完淳驰来,勒马急停,翻滚下马,欣喜跑上前,喘着气向众人行礼道:“下官定海知县夏完淳,拜见尚书、侍郎大人!”>
“存古,你长高了!”>
韩霖和蔼笑道,用手比划了一番,发现夏完淳已经和他父亲一样高了。>
夏允彝板着脸,伸出手默默为夏完淳扶正乌纱,说道:“注意官仪!”>
“是,父亲!”>
“走吧,看看你小子这大半年都干了什么事情。”>
“诸位大人请上马车!”>
夏完淳心情激动道,于是众人便应邀,上了夏完淳带来的马车。>
韩霖脸色古怪地笑着对一旁的陈子龙说道:“这是要给咱们炫耀一下儿子咯。”>
夏允彝当即冲着韩霖傲娇一笑,麻利的爬上了马车。>
陈子龙与韩霖哈哈大笑,紧随其后。>
夏完淳带着众人自岑港向东,一路边走边介绍舟山风貌。>
自舟山水师黄斌卿作乱被平以来,经过数月的治理恢复,舟山总算又焕发了生机。>
因为兵乱,舟山损失了不少人口,有些村镇,十几里没有人烟,几乎化为野地,荒草蔓道,野兽横行。>
为了增加舟山人口,夏完淳上奏宁波府,广纳各县流民贫苦,凡来舟山落户者,皆分田地,减免税赋。>
于是,浙东各县闻听之后,便纷纷将本县流民悉数送往舟山。>
这样一来,可谓是皆大欢喜,既增加了舟山人口,又减轻了地方州县的治理压力。>
短短半年内,舟山人口恢复至六百余户,八千余口,可谓是政绩卓然。>
夏完淳亲自率吏民划分土地,重建村镇,开挖水渠,修整道路。>
旬月之间,舟山便焕然一新。>
联通各要地的官道平整宽阔,以碎石铺洒,细沙填充,不至泥泞。>
穿过几个村庄,田连阡陌,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生机勃勃。>
这等世外之景,不禁令众人感慨万千。>
从前的舟山,可不是这般景象,前朝海禁,舟山岛民内迁,以致孤悬海外,人烟空虚。>
于是舟山岛上,日渐鱼龙混杂,多为外夷。>
更有横海盗贼,盘踞其间,几乎不复为大明领土。>
万历年间,舟山人施邦彦亦曾恳请东阁大学士宁波人沈一贯建言展复舟山,其文曰:>
今舳舻蔽空,旌旗隐日,重臣秉钺,元戎握符,而舟山则惟参将一官,有客无主。>
疲军数百,孤守荒城,游民逋逃,衣食奔走,是何枝叶加重,而根本反轻也。……即今海口生衅,客岁讹言戒严,军民失色。杂守垣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四十二章 远征前夕〗地址https://wap.v377.net/402_40212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