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远征前夕(3/4)
司御令军,巡检令民,军稍听则辄哗,事可知也。窃思舟山,迩来地辟人稠,视昔悬绝,钱谷盐荡渔税等课数可万计,犹然一下邑也。奈何粮差远附定海产业,漫利客民,而反致武备之疏乎!……斟酌权宜,复置县治……徐而以金塘、大榭等山之在舟山内、定海外者增置屯田,以广援接。>
这封奏疏是施邦彦请求朝廷重置舟山县治,纳入朝廷管辖。>
当时的舟山之上,只有卫所,但久悬海外,无有县治,岛上一片混乱,甚至连驻军都要哗变,足见舟山之荒废。>
夏完淳有领众人往海岸偏行,至一盐场,盐田之中,吏民和谐,忙忙碌碌。>
这里便是夏完淳新设的盐场,正在发展之中,用来增加舟山税收,以补贴农税不足。>
浙江都盐转运使司已经将这里定名为舟山盐场,并准备在舟山分设盐课提举司,准备纳入统一管理分售。>
白花花的盐田,在清冷的日光下,泛着光芒,像极了冬雪。>
众人下车观望,韩霖更是进入盐田之中查看,见远处正在建设晒盐的场地,满意的点了点头,夸赞夏完淳求知进取,不墨守成规。>
随后,夏完淳便领着众人往定海县城,准备安顿歇息。>
临近县城,夏允彝从车窗中探出头去,只见城门处重兵把守,城墙上士卒巡弋,可谓守御甚严。>
来到城门之前,守军见是知县夏完淳,遂齐齐行礼。>
带队的军官行了礼,冲着夏完淳点头一礼,遂转身,开始一一掀起马车的帘子向内查看起来。>
坐在车中的夏允彝与那探头检视的军官对视一眼,心中略感惊讶。>
后方,陈子龙也是稍感疑惑,县兵怎么连知县的车马都要如此严苛的检查。>
待那军官检查完毕,遂招手令兵卒放行。>
夏完淳这才催马,携众人一路入城,来到了县衙门前。>
众人下车,入定海县衙,县衙不大,前后两院,前院东西四间偏房,为下吏办公之所。>
院内,青石铺就,地面平整,堂内的海水旭日图绘制一新,十分惹眼。>
众人左顾右盼,观察片刻之后,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汇聚到了堂内高悬的牌匾之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块牌匾,竟只有半块,悬在公堂之上,上面书有“礼乐”二字。>
公堂,乃朝廷布恩施威之所,悬此破匾,实在是有碍观瞻。>
于是夏允彝皱眉,问夏完淳道:“存古,堂中为何悬一残匾?”>
夏完淳遂恭敬一礼,迈步向前,站在公堂前,指着那块残匾,扭头看向众人,神情十分肃穆地说道:“此匾,非寻常之物。”>
众人惊奇,一块牌匾,又不是皇帝御笔亲题,能有什么不寻常的。>
夏完淳低眉一叹,说道:“当初黄斌卿作乱舟山,曾在这公堂之内,对着这块礼乐遗教的牌匾,行奸淫害命之事。”>
“黄贼占据公堂,作威作福,鱼肉舟山百姓,黎民苦不堪言。”>
“好在海督威武,亲率靖海雄师,果断除贼,收复舟山。”>
“擒获黄贼之日,海督见此牌匾,愤慨不已,一怒之下,拔刀斩之,遂成两截。”>
“下官到任之后,便将此半截牌匾重悬公堂之内,时时警醒自己,勿忘舟山百姓之苦,黄贼之祸。”>
夏完淳说罢,不禁黯然,回想起他刚刚赴任之时,所过之处,百姓那麻木痛恨的眼神,他就阵阵心痛。>
大半年来,他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亲自率人下田间地头,山川林野,体察民情,划分田地,清理蟊贼。>
奋力半载,方才重获舟山百姓之心,官民协力,方成今日舟山之景。>
听了这半截牌匾的来历,众人皆感慨不已。>
对夏完淳的做法,也肃然起敬。>
陈子龙更是缓缓开口道:“舟山舟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舟山能迅速恢复,存古功不可没!”>
面对恩师的夸赞,夏完淳羞涩一笑。>
老父亲夏允彝看着儿子,不禁喟然一叹,有子如此,足慰平生了。>
就在众人感叹之时,县衙大门内,忽然跑进来三名少年,嘻嘻哈哈,打打闹闹。>
院中众人回首,三名少年也是一惊,见院中站着五位高官,吓了一大跳,慌忙行礼。>
夏完淳拍额一叹,暗道:这三个家伙真是会赶时间!>
“哟,这不是钱熙吗?”>
“还有你,沈家小子!”>
“咦,陆家小子也在。”>
夏允彝伸头一看,三人都是儿子的挚友,没想到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四十二章 远征前夕〗地址https://wap.v377.net/402_402121/344.html